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實假虛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實假虛證

定義與病因
真實假虛證,又稱「大實有羸狀」,屬中醫「真假虛實」辨證範疇。其核心病機為體內邪氣亢盛(如痰、食、瘀、熱等),壅滯氣血經絡,導致機體功能受遏,外在反現虛弱假象。此證常見於急重症或頑痾,如熱結陽明腑實、癥瘕積聚、痰飲鬱閉等,因實邪內阻,氣血不得宣通,而表現出類似虛證的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假虛之象

    • 神志方面:神情淡漠(嘿嘿不語)、精神萎靡,甚則眩暈昏花。
    • 體表徵兆:肢體怠惰不動、身寒肢冷(非陽虛之寒,實為陽氣被鬱)。
    • 二便與脈象:可能出現泄瀉溏薄(如熱結旁流)、脈沉伏或沉澀(實邪內伏,氣血受阻之故)。
  2. 真實之證

    • 腹診觸按:雖外見虛弱,然腹滿硬痛拒按,或觸及包塊(如積聚)。
    • 舌象特徵:舌質多紅絳或紫暗,苔厚膩或焦黃燥裂。
    • 內在病機:痰濕壅肺者見痰聲漉漉,瘀血阻絡者現刺痛固定,熱結腸胃者伴高熱煩渴。

經典理論依據
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積聚在中,實也,甚則嘿嘿不欲語,肢體不欲動……皆大實有羸狀也。」強調實邪內結時,氣機閉塞可外現「羸弱」假象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至虛之病,反見盛勢……大實之病,反有羸狀。」闡明真假辨證之關鍵在於病機本質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詳察病史:患者雖現虛弱,但多有暴病或實邪積聚病史(如驟感暑熱、長期氣鬱化火)。
  2. 四診合參
    • 問診:雖倦怠懶言,然語氣高亢或煩躁;雖身冷,反惡衣被。
    • 切診:脈雖沉,但按之有力;或伏而弦緊(如《傷寒論》之「陽鬱脈沉」)。
  3. 真假對舉:與「真虛假實證」(如脾虛腹脹)鑒別,後者脈虛無力、舌淡胖嫩,補益後症狀緩解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當「瀉實為主,通達氣機」,依邪氣性質選方:

  • 熱結腸腑:用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)急下存陰,解除陽明腑實。
  • 痰瘀互結:選抵當湯(水蛭、虻蟲)破血逐瘀,或導痰湯(半夏、南星)滌痰開竅。
  • 氣機鬱閉:以四逆散(柴胡、枳實)疏肝理脾,透達鬱陽。

機轉闡釋
此證本質為「邪實致鬱」,氣血不能外榮,故外表似虛;然邪去則氣血自通,假虛自消。如《內經》所言:「通則不痛」,治病必求其本,不可因表象誤投補劑,反致閉門留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