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邪
在中醫理論中,「真邪」為「真氣」與「邪氣」的合稱,二者為人體正邪對立的關鍵概念,反映人體健康狀態的本質與變化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提及真邪之辨,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言:「陰陽往復,寒暑迎隨,真邪相薄。」揭示自然界陰陽寒暑變化與人體內正邪交爭的相應關係;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更以專篇探討真邪之離合動態。
真氣
真氣又稱「正氣」,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,源於先天之精與後天水穀精微之氣相合而成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云:「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并而充身者也。」其功能體現於:
- 推動作用:維繫臟腑經絡機能,促進氣血津液運行。
- 防禦作用:抵禦外邪入侵,即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所謂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。
- 固攝作用:統攝精血津液,防止異常耗散。
- 溫養作用:維持體溫,濡養組織。
真氣的盛衰直接影響體質強弱,《靈樞·天年》以「五臟堅固,血脈和調……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」描述真氣充盛之象。
邪氣
邪氣泛指一切致病因素,分為外感與內生兩類:
- 外感邪氣:即「六淫」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及癘氣等,由外侵入,《素問·調經論》稱「夫邪之生也,或生於陰,或生於陽。其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」。
- 內生邪氣:因情志失調、飲食勞倦致氣血逆亂所生,如內風、痰飲、瘀血等,《靈樞·口問》謂「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」,強調正虛為邪客之基。
邪氣性質不同,致病特徵各異:
- 風邪善行數變,易襲陽位。
- 寒邪收引凝滯,傷陽氣。
- 濕邪黏滯重濁,阻遏氣機。
真邪相搏
疾病過程即真邪交爭的動態表現,《素問·瘧論》以「衛氣與邪氣相摶」闡釋發病機轉。其演變取決於:
- 邪正盛衰:正勝邪退則病癒,邪勝正衰則病進,正邪相持則病遷延。
- 病位淺深:邪在皮毛孫絡為輕,入於臟腑經隧為重。
- 氣血影響:邪客經脈致氣血逆亂,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稱「有一脈生數十病者,或痛、或癰、或熱……此皆邪氣之所生也」。
中醫診治強調「扶正祛邪」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提出「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,而致和平」,針藥運用皆本於調和真邪之旨。經絡學說中,真氣運行的通路與邪氣留滯的處所,更為針灸補瀉手法的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