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導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導法

導法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外治法之一,指通過肛門給藥以通導大便的方法,又稱「導便」。此法適用於腸燥津虧、大便硬結難下之證,尤其適合不宜內服攻下藥者,如年老體弱、產後血虛或津液耗傷患者。導法通過局部潤滑或刺激腸道,促使排便,兼具「潤下」與「通腑」之效。

常用導法分類

  1. 蜜煎導法

    • 以蜂蜜熬煉成錠,製成栓劑塞入肛門。蜂蜜性味甘平,能潤燥滑腸,《傷寒論》載其「治陽明病,津液內竭,大便硬」。此法適用於腸燥無熱者,緩和而不傷正氣。
  2. 豬膽汁導法

    • 取新鮮豬膽汁,加醋少許,灌入肛門。豬膽汁苦寒,能清熱潤腸,《傷寒論》用於「津虧兼熱結」之便硬,適合燥熱內結、口乾舌燥者。
  3. 油類導法

    • 如麻油、菜油等,可直接灌腸或製成栓劑。油脂類能潤滑腸壁,適用於單純津枯便秘。

理論依據

導法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其下者,引而竭之」的治療原則,並由張仲景於《傷寒雜病論》系統化。中醫認為,大便不通與「六腑以通為用」功能失調相關,導法避開脾胃吸收,直達病所,既減免苦寒攻下藥對正氣的損傷,亦符合「急則治標」之需。

臨床應用

導法不僅用於便秘,亦擴展至其他腸道疾患。如《千金要方》以導法治療「腸癰」(類似現代闌尾炎)初起;後世醫家更結合藥液灌腸,用於濕熱下痢或局部癰腫。

導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智慧,於外治法中獨具特色,至今仍為臨床所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