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虛假實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虛假實證
定義
真虛假實證,乃中醫辨證之一,指人體正氣極度虧虛之際,反呈現類似實證之假象。此證本質為虛,然因氣血衰微、臟腑功能失調,導致外在表現出「亢盛」或「壅滞」之狀,易誤判為實證。若辨證不明,誤用攻伐,恐加重正氣耗損,故為臨床辨識之關鍵。
病因病機
- 正氣衰微,運化無力:
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因七情過極、飲食勞倦、酒色所傷等,致臟腑氣血虧虛,機能失司。如脾胃虛弱,中氣不運,反見脘腹脹滿、便秘等貌似實滯之症。 - 陰陽離決,虛陽外浮:
陽氣暴脫之際,虛陽浮越於外,可表現為面赤如妝(戴陽)、身熱躁擾等假熱之象,實為真寒假熱之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假實之象:
如腹滿拒按、脈弦緊有力、狂躁譫語等,看似邪實,實則因氣虛失於推動,或陰血不足而筋脈失養所致。 - 真虛之本:
雖見脹滿但按之柔軟,腹痛卻喜溫按,脈雖弦而重按無力,兼見神疲乏力、面色蒼白、舌淡胖等虛弱徵象。
典籍論述
- 《景岳全書·傳忠錄》云:「至虛之病,反見盛勢。」強調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勞損,雖現身熱、便閉、虛狂等似實之症,其根皆在正虛。
- 《醫宗必讀》更警示:「至虛有盛候,反瀉含冤。」如脾胃大虛而氣機窒塞,見「脹滿、食不入」等盛候,若誤用瀉法,則犯虛虛之戒。
鑑別要點
需與真實假虛證對舉辨析:
- 真實假虛:本質為實邪內結(如瘀血、痰飲),反現倦怠、脈沉等虛象,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之「大承氣湯急下證」。
- 真虛假實:正如張介賓所言「似為有餘之病,而其因實由不足」,當從病史、舌脈、按診等細察虛實真偽。
治法原則
既屬真虛,當以補益為本,如:
- 脾胃虛弱致假實脹滿者,宜健脾益氣,方用四君子湯加減;
- 陽氣浮越之假熱,需引火歸元,選用通脈四逆湯之類。
此證之辨,關鍵在於「捨症從脈」「捨標求本」,方不致為假象所惑,而誤犯虛虛之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