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陰不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陰不足
真陰不足,又稱腎陰虛,為中醫臨床常見證候之一,指人體腎中陰液虧虛,無法滋養臟腑經絡,導致虛熱內生的病理狀態。腎陰為人身陰精之本,主濡潤與寧靜,對全身陰陽平衡至關重要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稟賦不足:父母體弱或孕時調養失當,致使腎陰虧虛。
-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(如肺癆、消渴)或熱病後期,陰液過度耗損。
- 情志過極:長期憂思鬱怒,暗耗陰血,或房勞過度,直接損傷腎精。
- 藥物飲食:過服溫燥辛熱之品,或嗜食辛辣,劫奪陰津。
主要症狀
- 虛熱徵象: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、五心煩熱、咽乾口燥。
- 陰不制陽:頭暈耳鳴、失眠多夢、腰膝痠軟。
- 腎陰虧損特徵:男子遺精早洩,女子經少或經閉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真陽不足(腎陽虛):以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等虛寒表現為主,與真陰不足之虛熱迥異。
- 肝陰虛:雖有潮熱盜汗,但兼見目乾脅痛,病位在肝而非腎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滋補腎陰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- 六味地黃丸:主滋腎陰,治腰膝痠軟、盜汗遺精。
- 左歸飲:適用於陰虛較甚,伴見口燥咽乾。
- 知柏地黃丸:針對陰虛火旺,加知母、黃柏清降虛火。
真陰不足反映腎陰虧損的深層病機,臨床上須結合具體症狀與體質調治,以恢復陰平陽秘之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