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陰內損失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陰內損失血

真陰內損失血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體內真陰(即腎陰)虧虛,陰精枯涸,導致吐血或咯血之證候。此證多因長期勞損、久病耗傷,或房勞過度,致使腎陰虧損,不能滋養脈絡,因而血不循經,外溢妄行。

病因病機

真陰為人體陰液之根本,主滋潤臟腑、濡養經絡。若真陰不足,則虛火內生,灼傷脈絡;或陰虛不能攝血,血失所附而外溢。此證與一般實火迫血妄行或氣逆血溢不同,其特點在於:

  • 脈象:多見脈靜微弦,或細弱無力,顯示陰虛而無火盛之象。
  • 症狀:吐血、咯血反覆發作,伴隨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、口燥咽乾、潮熱盜汗等腎陰不足之症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認為「有形之血難以速生,無形之氣所當急固」,然此證以真陰虧損為本,故治療當以甘醇補陰為主,兼以固護營氣,使脈絡得養,血自歸經。常用治法如下:

  1. 滋補腎陰:填精益髓,以固根本。
  2. 養血和營:調和氣血,穩定脈絡。
  3. 兼顧脾胃:助生化之源,以資陰血生成。

常用方劑

  1. 一陰煎

    • 出自《景岳全書》,主治真陰虧損、水不制火之證。
    • 組成以生地、熟地、芍藥、麥冬等滋陰養血為主,佐以甘草和中,適用於陰虛內熱而致吐血者。
  2. 左歸飲

    • 亦為張景岳所創,功在滋補腎陰,填精益髓。
    • 重用熟地、山藥、枸杞等,適用於真陰不足而無明顯火旺者。
  3. 六味地黃湯

    • 基礎滋陰方,三補三瀉,滋腎陰而兼瀉虛火。
    • 適用於陰虛兼有輕微虛熱之證,可加減阿膠、茜草等以增強止血之效。
  4. 小營煎

    • 出自《景岳全書》,偏重養血滋陰,適用於陰血虧虛、脈絡失養者。
    • 以當歸、熟地、芍藥等為核心,配伍山藥、枸杞等健脾益腎。

鑒別要點

真陰內損失血當與以下證型區分:

  • 實熱迫血:血色鮮紅,脈數有力,伴見煩渴、便秘等熱象,治當清熱涼血(如犀角地黃湯)。
  • 氣不攝血:多見氣短乏力、面色蒼白,脈弱無力,治宜益氣攝血(如歸脾湯)。

此證屬虛損範疇,需緩圖其效,不可妄用寒涼或峻補之品,以免更傷真陰或滯礙脾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