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元耗損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元耗損喘
證名,屬腎虛不能納氣所致之氣喘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此證多因喘證遷延日久,或大病後元氣受損,真陽虛衰,腎氣失於攝納,致虛陽浮越於上而發。
病因病機
本證根源在於腎中真元虧耗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納氣,若腎氣不足,攝納無權,則氣浮逆於上,表現為氣促喘急。其特點為:患者平素似無重疾,惟覺氣息急促,實非肺氣壅滯,乃腎氣不歸元之象。《醫貫·喘》指出:「真元耗損喘,出於腎氣之上奔……乃命門真火離其宮而不歸也。」
臨床表現
- 外證:四肢厥冷、面赤煩躁、身熱惡熱,此為虛陽外越之「戴陽」徵象,狀似實火而實非火證。
- 脈象:兩寸脈浮大而數,顯示虛陽上浮;兩尺脈微弱無力或似有若無,反映腎元虧虛,為辨證關鍵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補腎納氣、引火歸元為主,分階段施治:
- 急則治標:先以八味丸(金匱腎氣丸)、安腎丸或養正丹等溫補下元,配以人參生脈散煎湯送服,急固浮越之陽。
- 緩則培本:待喘息稍平,改用大劑參、芪補益元氣,佐以破故紙(補骨脂)、阿膠、牛膝等滋腎填精,引氣下行。
- 長期調養:以八味丸加紫河車製成丸劑長期服用,強化腎中精氣,助真元歸位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實喘:多因肺氣壅滯或痰阻氣道,呼吸聲粗、胸悶痰多,脈象實大。
- 陰虛喘:兼見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。真元耗損喘則以陽虛為本,虛陽外越為標,二者病機迥異。
本證屬喘證中之重候,臨床需細察脈證,緊扣腎元虧虛之本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