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元下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元下虛
真元下虛,又稱腎陽虛衰,為中醫臨床常見證候之一,屬腎陽虧損、命門火衰之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傷、房勞過度,或年高體衰,導致腎中陽氣虛弱,溫煦與氣化功能失職,進而引發一系列虛寒徵象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不足:稟賦薄弱,腎陽素虛,易致真元不固。
- 後天失養:勞倦內傷、久病及腎,或過服寒涼藥物,耗損腎陽。
- 衰老致虛:年高腎氣漸衰,陽氣自然虧乏,真元失於溫攝。
- 房勞過度:縱慾無節,損傷腎中精氣,陽氣不得充養。
臨床表現
- 腰膝痠冷:腎府失溫,常見腰膝冷痛、畏寒喜暖。
- 陽痿滑精:腎陽衰微,精關不固,男性可見陽事不舉、遺精早洩。
- 夜尿頻多:膀胱氣化無權,尿液失約,甚則小便清長、餘瀝不盡。
- 水腫便溏:腎虛水泛,下肢浮腫;火不生土,則大便溏薄。
- 面色黧黑:陽虛血行遲滯,面部呈現黯沉無澤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胖嫩、苔白滑,脈沉遲無力,尺部尤甚。
病理影響
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,其虛衰可累及多臟:
- 火不生土:脾失溫煦,運化失常,導致食少腹脹、完穀不化。
- 水泛凌心:陽虛水氣上逆,擾亂心神,症見心悸氣短。
- 衝任不固:女性可見月經後期、經質清稀,或帶下清冷。
治療原則
以溫補腎陽為主,常用方劑如右歸丸、金匱腎氣丸,佐以填精益髓之品。若兼脾虛者,可配合附子理中湯;水腫明顯者,合用真武湯以溫陽利水。
此證屬本虛之候,調理需循序漸進,重視培補先天之氣,輔以節欲養精,方能漸復真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