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導赤清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導赤清心
定義與概念
導赤清心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屬清熱法範疇,專指通過清泄心經實火、通利小便以治療心火熾盛證候的治療方法。此治法源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所載導赤散方義,體現中醫"心與小腸相表裡"的臟腑相關理論,以及"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"的治療原則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心屬火臟,主血脈而藏神,其經脈下絡小腸。當心火亢盛時,常循經下移小腸,導致小便異常;反之,小腸有熱亦可上熏於心。導赤清心法正是基於這一表裡關係,通過清心火與利小便雙向調節,達到"心火清則小腸熱自除,小腸利則心火得以下行"的治療效果。
適應證候
此治法主要適用於以下臨床表現:
- 心火上炎:口舌生瘡、面赤口渴、心煩失眠
- 熱移小腸:小便短赤、溲時灼痛、尿頻尿急
- 舌脈特徵:舌尖紅絳、舌苔薄黃,脈數有力
常用方藥
代表方劑
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組成):
- 生地黃:甘寒養陰,涼血清心
- 木通:苦寒降火,利水通淋
- 竹葉:甘淡滲利,清心除煩
- 生甘草梢:清熱解毒,引藥達莖
加減用藥
- 心火熾盛:加黃連、梔子
- 小便澀痛:加滑石、車前子
- 口舌糜爛:加連翹、玄參
- 陰虛火旺:加麥冬、知母
作用機理
導赤清心法的治療作用體現在三個層面:
- 清泄心火:通過苦寒直折心經實熱
- 利尿導熱:使邪熱從小便而出,體現"給邪出路"治療思想
- 養陰護正:配伍甘寒藥物防苦燥傷陰
臨床應用
此治法不僅用於心移熱於小腸證,經適當加減後可擴展應用於:
- 小兒夜啼(心經積熱型)
- 口腔潰瘍(心火上炎型)
- 泌尿系感染(下焦濕熱型)
- 某些皮膚病(心火血熱型)
配伍特點
導赤清心法的用藥體現"清利並用"的特點:
- 清上焦選輕清之品如竹葉、連翹
- 利下焦用甘淡滲濕藥如通草、滑石
- 注重"治火防傷陰",常配伍生地等養陰藥
此法充分展現中醫"上病下治"的整體觀念,通過調節心與小腸的表裡關係,達到清熱不傷正、瀉火不伐胃的治療效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