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元虛損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元虛損癧
病名:真元虛損癧為中醫瘰癧病之一種,指瘰癧患者因真元虧耗,氣血兩虛,導致病情纏綿難癒,局部潰爛,並伴隨全身虛衰之證候。此病名首載於《癧科全書》,其描述:「環頸破爛,臭穢不堪,久不收口,此乃根本虛極,氣血兩虧之症,名真元虛損癧。」
病機與證候
1. 病因病機
此病多由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攝失宜,如勞倦過度、久病耗傷、七情內損等,導致真元(即腎中元氣)虧虛,氣血生化無源;或瘰癧日久不癒,耗傷氣血,終致陰陽兩虛,正氣衰敗。
2. 主要症狀
- 局部表現:瘰癧破潰後久不收口,瘡面環頸而發,潰爛腐敗,膿水清稀或穢濁,氣味腥臭。
- 全身症狀:面色蒼白或萎黃,形體消瘦,精神萎靡,氣短乏力,自汗盜汗,畏寒肢冷,或見五心煩熱,舌淡嫩或光剝無苔,脈細弱或虛大無力。
治法與方藥
1. 內治法
治則以大補真元、益氣養血為主,輔以托毒生肌。
- 主方:加減補天大造丸(出自《癧科全書》)。
- 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熟地、枸杞、龜板、鹿角膠等。
- 方義:人參、黃耆益氣固本;熟地、當歸養血滋陰;鹿角膠、龜板補益精血,峻補元陽;枸杞滋腎填精。諸藥合用,共奏扶正固本、氣血雙補之效。
2. 外治法
- 外用方:羊屎散(《癧科全書》方)。
- 用法:研末敷搽患處,以祛腐生新,斂瘡收口。
與其他瘰癧證型之鑒別
- 痰火鬱結型瘰癧:局部結塊堅硬,紅腫熱痛,伴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。治以清肝瀉火、化痰散結,如柴胡清肝湯。
- 陰虛火旺型瘰癧:瘰癧潰後膿水淋漓,伴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。治宜滋陰降火,如知柏地黃丸。
- 真元虛損癧:以氣血兩虛、陰陽俱衰為特徵,不同於單純邪實或陰虛之證,需峻補培元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病與「虛勞」「瘡瘍虛陷」等概念相關,反映正虛邪戀之病機。中醫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真元虛損癧正因真陽衰微,衛外不固,使瘡毒內陷,故治療首重補益,而非攻邪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言:「潰後膿水清稀,瘡口難斂者,總屬氣血大虛,當以補托為要。」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未涉現代醫學或臨床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