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臟脈考釋

名詞淵源
真臟,又稱「真臟脈」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脈學核心概念。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直指其本質:「所謂陰者,真藏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。」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更明言:「見真藏曰死」,揭示其為臟氣敗露之危候。

經義闡微
真臟脈源自五臟真氣衰竭,脈象失卻胃氣中和之性。按《內經》所述,健康脈象應「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」,而真臟脈則表現為五種極端脈象:

  1. 肝之真臟脈:弦急如刃,毫無柔和之象
  2. 心之真臟脈:堅硬如操帶鉤,全無從容之態
  3. 脾之真臟脈:銳利如鳥喙,或如屋漏殘滴
  4. 肺之真臟脈:虛浮無根,似風吹毛
  5. 肾之真臟脈:沉滯如彈石,或如解索散亂

病機探賾
真臟脈現,標誌著:

  • 胃氣絕亡:脈失「沖和」之基,五臟不得水穀精微濡養
  • 臟真外泄:陰陽離決,神機化滅,如《靈樞·根結》云「五臟無氣,予之短期」
  • 三焦氣化失司:元真之氣不能通會於肌腠,脈道失於溫煦

脈診精要
歷代醫家對真臟脈的辨識各有發揮:

  • 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以「脈瞥瞥如羹上肥」形容陽氣脫絕
  • 王叔和《脈經》記載「脈來渾渾革至如涌泉」,屬真臟暴出之兆
  • 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強調「但代無胃,必死脈也」,指真臟脈兼見代脈者預後極差

學術延伸
真臟脈理論影響後世危重證判斷:

  1. 形神關係:與《難經》「形弊血盡」理論相呼應
  2. 標本學說:屬「標急而本竭」的終極表現
  3. 五行勝復:對應《中藏經》「五行五絕」的臟氣互克現象

此脈象體系展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精髓,透過脈象變化洞察臟腑生機盛衰,為中醫判斷疾病預后的重要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