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臟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臟脈探析

概念溯源

真臟脈乃中醫脈診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係指臟腑真氣外露而毫無胃氣之危重脈象。《素問・玉機真藏論》明言:「真藏脈見乃予之期日。」又云:「諸真藏脈見者,皆死不治也。」此類脈象反映五臟真氣敗露,胃氣竭絕,多預後不良。

病理機制

從中醫理論觀之,真臟脈之形成源於「胃氣衰竭」。胃氣者,後天水穀之精華,乃五臟六腑氣血生化之源。《靈樞・五味》謂:「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。」正常脈象當具從容和緩之態,此即胃氣之體現。當胃氣敗絕,五臟真氣失其涵養,則真臟之氣獨見於脈,呈現全無柔和之象的危候。

各臟真氣外現之機理有異:

  • 肝木失制而勁急
  • 心火獨亢而堅搏
  • 脾土敗絕而弱散
  • 肺金不斂而浮虛
  • 腎水枯涸而沉絕

脈象特徵

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五臟真臟脈各具特徵:

肝之真臟脈

「中外急,如循刀刃責責然,如按琴瑟弦」,脈來勁急堅硬,毫無柔軟之象,反映肝木失涵,風陽暴張。

心之真臟脈

「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累累然」,脈來強硬搏指,如豆粒滾動,顯示心火獨亢,神明將脫。

脾之真臟脈

「弱而乍數乍疏」,脈來微弱無力,時快時慢,節律紊亂,標誌脾土衰敗,升降失司。

肺之真臟脈

「大而虛,如以毛羽中人膚」,脈浮大無根,輕按即散,提示肺氣渙散,宣肅失職。

腎之真臟脈

「搏而絕,如指彈石辟辟然」,脈沉堅如石,毫無柔和之象,顯示腎氣敗絕,真元外露。

臨床意義

真臟脈之出現往往標誌著:

  1. 疾病已達危重階段
  2. 臟腑功能嚴重受損
  3. 陰陽氣血極度失調
  4. 預後極為不良

《素問・陰陽別論》指出:「所謂陰者,真臟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。」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王叔和等皆強調此脈之凶險性。然需注意,某些特殊體質或極度虛弱患者偶見類似脈象,須結合四診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