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臟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臟色

真臟色為中醫學專有名詞,指五臟精氣衰敗時,顯露於體表的病理性色澤。其特徵在於本臟對應之色顯露於外,卻枯槁無華,毫無潤澤,乃臟腑精氣耗竭之危重徵兆。《素問·五藏生成篇》曰:「五藏之氣,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,黃如枳實者死,黑如炲者死,赤如衃血者死,白如枯骨者死,此五色之見死也。」即為真臟色之經典論述。

理論基礎

《內經》提出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,五臟精氣之盛衰可透過面色反映。正常面色當「含蓄明潤」,若臟腑功能衰竭,精氣不能上榮於面,則顯現枯槁不澤之真臟色。此類色澤多見於久病、重病之患者,預後不良。

五臟真色表現

  • 肝之真臟色:青如草茲。草茲者,死草之色,青而枯槁,毫無生氣。主肝氣敗絕,疏泄失職。
  • 心之真臟色:赤如衃血。衃血者,凝結之死血,暗紅無光。主心血瘀阻,心神失養。
  • 脾之真臟色:黃如枳實。枳實色黃而晦暗,枯槁不澤。主脾氣衰敗,運化無力。
  • 肺之真臟色:白如枯骨。枯骨者,蒼白無華,乾枯不潤。主肺氣虛極,宣降失常。
  • 腎之真臟色:黑如炲。炲者,煙塵之色,晦暗無光。主腎精耗竭,命門火衰。

診斷意義

真臟色之出現,提示臟腑功能嚴重受損,精氣衰竭,多屬疾病危重階段。《內經》強調「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其相勝之脈,則死矣」,即若真臟色現而脈象不符,或出現相剋之脈,預後極差。醫者察色辨證,需結合四診合參,謹慎斷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