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臟之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真臟之氣是中醫學中的重要概念,指五臟本氣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在病變過程中,脫離胃氣柔和特性的異常脈象表現。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明言:「真藏脈見者,病勝藏也,故曰死」,此為中醫診斷預後的關鍵指徵。
一、理論基礎
真臟之氣的形成,源於臟腑機能衰敗,導致本臟脈氣失去胃氣濡養。《內經》強調「有胃則生,無胃則死」,胃氣為後天水穀之氣,能調和五臟脈象,使其呈現「從容和緩」之態。若疾病深重,正氣耗竭,則真臟之氣獨顯於外,脈象表現為:
- 肝:弦急如刀刃,毫無緩衝
- 心:堅硬而躁疾,如彈石擊手
- 脾:微弱散亂,似屋漏滴水
- 肺:浮虛無根,如風吹毛羽
- 腎:沉伏欲絕,類解索之狀
此類脈象反映臟氣孤立,陰陽離決之危候。
二、病理機轉
- 病邪深伏:外邪內傳或情志過極,直中臟腑,損傷根本。
- 正氣潰敗:久病不癒,氣血耗竭,胃氣失於濡潤五臟。
- 陰陽離決:真臟脈現,提示「獨陰無陽」或「孤陽外越」,臟腑失卻互濟之機。
三、與胃氣之別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指出:「平人之常氣稟於胃」,正常脈象應具備「和緩有力、節律均勻」的胃氣特徵。而真臟脈則表現為:
- 無胃:失去從容柔和之性,呈現極端偏勝(如肝脈純弦無柔)。
- 無神:脈動散亂無序,缺乏生機(如心脈暴亂急促)。
- 無根:脈位浮露或沉絕,無蓄藏之力(如腎脈沉而斷續)。
四、臨床意義
真臟脈屬「死候」範疇,見於晚期重症,如癆瘵、臌脹、脫證等。然須結合四診合參,若兼見形銷骨立、面色晦暗、神識昏憒等,則預後極差。清代醫家張志聰註解曰:「真藏者,邪氣盛而精氣衰,故脈不藏神。」
五、學術延伸
歷代醫家對真臟脈的辨識各有發揮:
- 王叔和《脈經》強調「真肝脈至,如按琴瑟弦,急益勁者死」。
- 李中梓《醫宗必讀》提出「脈貴有神」之說,闡明真臟脈失神之特質。
此概念不僅是脈診核心,亦體現中醫「重胃氣、保根本」的治療思想,對判斷疾病轉歸有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