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臟之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真臟之氣,又稱真臟之精氣、真臟之元氣、真臟之正氣。是指不兼含中和胃氣的單純本臟脈氣。《素問.玉機真藏論》:「真藏之氣獨見,獨見者,病勝藏也,故曰死。」

真臟之氣是臟腑的本原,是臟腑的生命活動之本,是臟腑的固有之氣。真臟之氣與臟腑的形體、功能密切相關。真臟之氣充足,則臟腑形體堅實,功能正常;真臟之氣不足,則臟腑形體虛弱,功能減退。

真臟之氣的生成,主要有兩個途徑:一是先天之精化生;二是後天水谷精微化生。先天之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物質,是臟腑之氣生成的基礎。後天水谷精微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來源,是臟腑之氣生成的重要物質。

真臟之氣的運行,主要有兩個途徑:一是經脈運行;二是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繫。經脈是真臟之氣運行的通道,通過經脈的運行,真臟之氣可以輸布到全身各個部位。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繫,是真臟之氣運行的另一個途徑。通過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繫,真臟之氣可以相互調節、相互協調。

真臟之氣的功能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維持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。真臟之氣是臟腑功能的物質基礎,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動力。
  • 抵禦外邪。真臟之氣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,可以抵禦外邪的侵襲。
  • 促進新陳代謝。真臟之氣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,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。
  • 調節體溫。真臟之氣可以調節人體的體溫,維持人體的正常體溫。

真臟之氣的不足,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,引起一系列的病理變化。臨床上,真臟之氣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形體虛弱。真臟之氣不足,會導致臟腑形體虛弱,表現為面色蒼白、四肢無力、精神萎靡等。
  • 氣短乏力。真臟之氣不足,會導致氣短乏力,表現為呼吸短促、疲倦無力等。
  • 食欲不振。真臟之氣不足,會導致食欲不振,表現為不想吃飯、吃飯後容易飽脹等。
  • 大便溏薄。真臟之氣不足,會導致大便溏薄,表現為大便不成形、容易腹瀉等。
  • 小便清長。真臟之氣不足,會導致小便清長,表現為小便清澈、量多等。

真臟之氣不足的治療,主要以補益真臟之氣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: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
真臟之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,其充足與否,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。因此,我們要重視真臟之氣的保養,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心情舒暢,以增強真臟之氣,維持人體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