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中

真中,又稱真中風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。此症屬中風之一類,與「類中風」相區別,強調外感風邪直中臟腑經絡所致,而非內傷積損所發。以下詳述其理論基礎與臨床特點:


病因病機

真中之成因,主要責之外風侵襲。風為百病之長,其性善行數變,若人體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入中,可直犯經絡、臟腑,導致氣血逆亂、經脈閉阻。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所言:「虛邪偏客於身半,其入深,內居營衛,營衛稍衰,則真氣去,邪氣獨留,發為偏枯。」此即外風致中之理論依據。


病位與證候特徵

真中風之病位多見於經絡臟腑,臨床表現因邪中深淺而異:

  1. 中經絡

    • 風邪中於經絡,未及臟腑,症見半身不遂、口眼喎斜、肢體麻木、言語不利,然神志尚清。
    • 此類屬輕證,多因風邪夾寒、夾濕,阻滯氣血運行。
  2. 中臟腑

    • 風邪深中臟腑,病情危重,分為閉證脫證
    • 閉證:風火痰熱內閉,症見猝然昏仆、牙關緊閉、兩手握固、面赤氣粗,舌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    • 脫證:元氣衰微,症見目合口開、手撒遺尿、汗出肢冷,脈微欲絕。

與類中風之鑑別

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中明確區分「真中」與「類中」:

  • 真中:由外風引發,多有感邪病史,如受涼、淋雨後驟然發病。
  • 類中:緣於內傷,如肝陽化風、痰火內擾、氣虛血瘀等,無外感表證,常見於高年或體虛者。

治法與方藥

真中風之治療,首重祛風通絡,兼顧扶正:

  1. 中經絡

    • 小續命湯(《千金要方》)加減,解散風邪,通調氣血。
    • 若風寒偏盛,佐以桂枝、川芎;風熱明顯,加黃芩、石膏。
  2. 中臟腑

    • 閉證:治宜開竅熄風,如至寶丹安宮牛黃丸清熱豁痰,配合羚羊角鈎藤湯平肝熄風。
    • 脫證:急用參附湯回陽固脫,輔以灸法溫補元氣。

歷史源流

真中風之論,可溯及《內經》「擊仆偏枯」之說。至漢代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;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」,奠定外風致中之框架。後世醫家如孫思邈、張景岳等,進一步完善其證治體系。然自清代以降,隨「內風」學說興起,真中風之應用漸趨狹窄,今多結合現代醫學「腦血管意外」辨治,然其理論仍有臨床指導價值。


以上為真中之要義,體現中醫「辨病與辨證結合」之特色,亦反映外風致病於中風理論中之歷史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