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真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真中風

病名:外感風邪所致之中風病,又稱「真中」,與內風引起之類中風不同。此病首見於《醫經溯洬集·中風辨》,其病因主要為風邪侵襲經絡臟腑,導致氣血逆亂,陰陽失調。《醫略十三篇》明言:「真中風者,真為風邪所中。」

臨床表現

  1. 急驟發病:患者猝然昏仆,不省人事,或伴隨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舌強語謇等症。
  2. 外邪見證:若風邪襲表,可見發熱惡寒、頭痛身痛等六經形證;若邪入裏化熱,則見便祕、溲赤等實熱之象。
  3. 閉證與脫證
    • 閉證:痰熱壅盛,神昏不語,牙關緊閉,面赤氣粗,宜急開竅醒神,如至寶丹、安宮牛黃丸。
    • 脫證:元氣衰微,症見口開目合、手撒遺尿、汗出如油、鼻鼾息微,亟須回陽固脫,宜大劑參附湯或理中湯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外有六經形證:風邪偏盛,宜疏風解表、調和營衛,以小續命湯加減,隨證配伍桂枝、麻黃等。
  2. 內有腑實不通:若形氣未虛,二便閉結,宜通腑泄熱,如三化湯(大黃、枳實、厚朴、羌活)或《局方》麻仁丸潤下通便。
  3. 經絡氣血痹阻:外無表證,內無腑實,僅見半身不遂或口眼喎斜,治以養血通絡、祛風化痰,方用大秦艽湯(秦艽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等)加減,佐以地龍、全蠍等蟲類藥通絡。

相關病機與理論

  • 真中風與「內風」所致之中風(如肝陽化風、氣虛血瘀)有別,其病位多在太陽、陽明經,與外邪入侵相關。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;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」,說明風邪深淺不同,症狀各異。
  • 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非風」之論,認為真中風實為外邪引動內虛,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祛邪時兼扶正氣。

對應現代疾病:真中風之重症類似於腦卒中(如腦梗塞、腦出血)急性期,輕症則與面神經麻痹、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