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箴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箴石
箴石是中醫學中的一項重要治療工具,其起源可追溯至遠古時期,與針灸、砭術等外治療法密切相關。在傳統醫學文獻中,「箴石」一詞含有兩種主要釋義,分別涉及砭石與針刺療法的結合,以及單純的石質治療器具。
釋義與文獻記載
1. 砭石的別稱
《山海經·東山經》記載:「高氏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箴石。」晉代郭璞注釋曰:「箴石,可以為砥(砭)針,治癰腫。」此處所提「箴石」即為砭石的一種,為光滑銳利的石質工具,可用於切割膿瘍或刺激體表以治療疾病。砭石為早期外科與外治療法的代表,後世針術的發展與其密切相關。
砭石療法在中醫理論中屬於「砭、針、灸、藥」四大醫術之一,透過石具的溫熱、壓迫或劃刺作用,以疏通經絡、散瘀消腫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亦提及砭石用於治療痛症與瘡瘍,其作用原理與針灸類似,但更著重於物理性的刺激與引導氣血。
2. 針與石的合稱
《漢書·藝文志》「醫經」篇下,唐代顏師古註解:「箴,所以刺病也;石,謂砭石,即石箴也。」此處將「箴」解作金屬針具,「石」則專指砭石,兩者並列反映古代針刺與砭術的結合。早期醫家可能根據病情需要,交替使用金屬針與石製工具進行治療。
箴石在中醫理論中的應用
箴石(砭石)的運用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。其作用主要體現於以下方面:
- 通經活絡:透過石具的刮摩或點壓,刺激經絡穴位,促進氣血運行,改善局部瘀滯。
- 清熱排膿:以鋒利石緣切開癰腫,排出膿血,達到外科治療效果,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載砭石用於瀉邪。
- 溫散寒邪:部分砭石可加熱後使用,藉其溫熱特性驅散寒濕,適用於痹症或寒性疼痛。
材質與演變
早期的箴石多取自天然岩石,如玉石、燧石等,質地堅硬且易打磨成銳器。隨冶金技術發展,金屬針具逐漸取代石製工具,但砭石的溫熨與刮痧功能仍被保留,演變為後世的砭術與刮痧療法。
綜而言之,箴石作為中國古代醫學的治療工具,不僅是砭石的代稱,亦體現了針刺與砭術結合的治療思想,對後世中醫外治法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