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診尺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診尺膚
診尺膚為中醫切診技法之一,屬望診與觸診結合之診法,專指審察從肘關節內側(尺澤穴)至腕部掌後橫紋處的皮膚狀態。此部位對應「尺脈」所主之下焦,且因皮薄肉嫩、脈絡豐富,能敏銳反映體內氣血津液及臟腑盛衰,尤擅輔助判斷外感病、內傷雜病之寒熱虛實。
診察要點
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詳述尺膚之辨證綱領,主要觀察以下特徵:
-
緩急:
- 尺膚鬆弛柔軟(緩)多屬氣虛或濕邪留滯,常見於脾虛濕盛、水腫初期。
- 尺膚緊繃拘急(急)主寒證或陰津虧損,如風寒外束或肝陰不足筋脈失濡。
-
滑澀:
- 光滑潤澤如塗脂(滑)多因風邪襲表或痰濕內蘊,見於風證、痰飲病。
- 乾澀粗糙(澀)提示氣血瘀滯或津液耗傷,如風痹(風寒濕痹阻經絡)或久病陰血虧虛。
-
寒熱:
- 尺膚灼熱伴脈象盛大躁動,多屬溫病邪熱熾盛;若兼脈滑則示病邪外透。
- 尺膚冰冷而脈微弱,主陽氣衰微,常見於泄瀉、少氣(肺脾氣虛)等虛寒證。
-
質地與形態:
- 尺膚肌肉瘦削脆弱者,標示脾虛胃弱,生化無源。
- 皮膚粗糙若枯魚之鱗(如甲錯),為「水泆飲」之候,乃水飲停聚、肺脾失運之象,類似現代醫學所見之代謝性水腫或營養不良性皮膚病變。
理論淵源與臨床意義
尺膚診法源於《內經》「全身診察」思想,認為人體局部可映射整體。尺膚屬手太陰肺經所過,肺主皮毛、通調水道,且「尺裏候腹」,故其變化能反映下焦(肝腎)及中焦(脾胃)功能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重視膚診結合脈證,明清溫病學派更善用尺膚寒熱辨衛氣營血傳變。
此診法尤其重視「形氣相參」,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,尺膚澀而脈弦緊者屬實痹,澀而脈細弱者屬血虛痹,需四診合參以定病性。現代中醫臨床中,尺膚診常應用於風濕免疫疾病、代謝異常(如痰濕型肥胖)及外感熱病的辨證輔助,兼具診斷與預後評估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