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診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診法乃中醫學辨識疾病之核心技術體系,涵蓋「察外揣內」的診察過程與「辨證求本」的思辨程序。其內蘊可分廣狹二義:
一、廣義診法體系 (1)四診合參 以《內經》「見其色,知其病,命曰明;按其脈,知其病,命曰神;問其病,知其處,命曰工」為綱領,包含:
- 望診:觀神、察色、審形、辨舌(含舌質、舌苔、舌下絡脈)、析排出物(痰、涕、二便),兼及特殊部位如小兒指紋、耳廓、面部分區望診
- 聞診:辨聲音(語言、呼吸、咳嗽)、嗅氣味(口氣、體味、排泄物異味)
- 問診:《十問歌》為基礎,深化問寒熱(往來寒熱、但熱不寒等)、汗出(自汗、盜汗)、疼痛(脹痛、刺痛、走竄痛)、飲食口味(渴飲喜惡)、二便(質地、頻次)、睡眠(難寐易醒)、經帶(周期、色質)等
- 切診:含脈診(寸關尺三部九候)與按診(胸腹、腧穴、手足寒溫)
(2)辨證邏輯 以四診素材為基礎,運用八綱辨證(表裏寒熱虛實陰陽)為總綱,結合:
- 臟腑辨證(五臟六腑功能失衡)
- 經絡辨證(循行路線異常)
- 氣血津液辨證(營衛失和、津虧痰阻)
- 六經辨證(傷寒傳變層次)
- 衛氣營血辨證(溫病深淺次第)
- 三焦辨證(濕熱病機定位)
二、狹義脈診法則 宗《素問》平旦診脈之訓,強調:
- 診脈環境:寅時(3-5時)最佳,此時人體處於「陰陽交會」的相對穩定狀態
- 脈象要素:著重脈位(浮中沉)、脈率(遲數)、脈力(強弱)、脈形(洪細滑澀)、脈勢(長短)、脈律(結代)六大方維
- 特殊脈法:含反關脈(解剖變異)、斜飛脈(橈動脈走異)、真臟脈(胃神根失守)等辨識要點
診法演進: 近世結合現代科技發展出舌診儀、脈象儀等輔助工具,然仍以「司外揣內」為本,強調醫者感官經驗與思辨能力的結合。在《難經》「獨取寸口」與《傷寒雜病論》「平脈辨證」的理論基礎上,形成「脈症並治」的診療特色,體現中醫學「整體審察」與「病證結合」的診斷特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