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刀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刀癬

刀癬為中醫皮膚疾患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。其病因多與外感風濕邪氣,或接觸不潔之水有關,如以磨刀水、牛犬飲餘之水洗滌面手,致邪毒侵襲肌膚,鬱阻血氣而成。此病特徵為皮損邊界模糊,形態不定,或縱或橫,排列無序,且搔癢劇烈,病程遷延難癒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刀癬初起多因風濕之邪客於肌表,與血氣相搏,鬱而化熱,蘊結皮膚。久病則邪毒深伏,化生蟲蝕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至其病成,皆有蟲侵食,轉深連帶不瘥」,提示蟲毒為病情纏綿之關鍵。其病機核心為風、濕、熱三邪膠結,兼夾蟲患,導致氣血失和,肌膚失養。

臨床表現
皮損多呈片狀或斑塊狀,邊緣不清,色紅或暗褐,表面或粗糙脫屑,或濕潤滲液,搔抓後可致苔蘚樣變。自覺瘙癢難忍,夜間尤甚,反覆發作,甚則蔓延全身。此症與現代醫學「泛發性神經性皮炎」或「慢性濕疹」等病相似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內治:以疏風清熱、除濕殺蟲為主,方選《醫宗金鑒》消風散加減。若風盛癢劇,加烏蛇、蟬蛻;濕重糜爛,加土茯苓、苦參;熱毒熾盛,加黃連、梔子;久病血虛,合當歸飲子養血潤燥。
  2. 外治:可選必效散(含雄黃、硫黃等)研末調塗,或苦參湯煎洗以清熱燥濕。若皮損肥厚,可配合針灸刺絡或火針療法,以通絡散結。
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此病「邪無定形」,治療需辨風濕孰輕孰重,兼顧蟲毒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完善外治之法,主張內外合治以斷其根。

刀癬之辨治,重在審因論治,結合病程虛實,調和氣血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