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刀鐮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刀鐮丁

刀鐮丁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十三丁」之一,首載於《千金要方》。其名源於疔瘡形狀狹長如刀鐮,特徵為瘡面闊狹似薤葉,長約一寸,局部肉色紫黑,狀若火灼,屬熱毒蘊結、血瘀化火之證。此疔多因外感火毒邪氣,或內蘊濕熱,鬱久化火,毒聚皮肉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刀鐮丁之發病與「火毒攻竄」密切相關。火性炎上,易灼傷絡脈,致氣血壅滯,瘀而化熱,故瘡色紫黑;熱毒熾盛則局部灼痛,甚則腐肉成膿。其病位多在陽明經與厥陰經,因二者多氣多血,火毒易循經上擾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服方

    • 生礬蔥白湯:取生礬三錢、蔥白七根,共搗爛分七劑,以蔥湯送服,服後覆被取汗,使邪隨汗解。生礬性寒,能清熱解毒、燥濕斂瘡;蔥白辛溫通陽,助藥力外達,二者配伍,共奏透毒外出之效。
    • 黃連解毒湯加減:若熱毒熾盛,可輔以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清瀉三焦火毒,佐以丹皮、赤芍涼血活血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芭蕉根搗敷:鮮芭蕉根性涼,具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之效,搗爛外敷可直折局部火毒。
    • 禁忌:此疔忌用刀針切割,因火毒內蘊時,金創易引邪深陷,反致毒散走黃(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)。

辨證要點

刀鐮丁需與其他疔瘡鑑別:

  • 顏色:紫黑為火毒瘀滯之象,不同於紅腫熱痛之陽證疔瘡。
  • 形狀:狹長如鐮,區別於「蛇眼丁」之圓凸或「紅絲丁」之線狀蔓延。

此證若未及時清解,恐毒邪內攻,引發「疔瘡走黃」,故早期透邪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汗法」於此證之應用,蓋「汗出則毒隨汗泄」,符合《內經》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