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枕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枕陷

病證名,出自《幼科發揮》。指嬰兒後腦枕骨部位出現內陷之症。此症成因可分為外因與內因兩類:

  1. 外因所致:多因嬰兒長期臥床,頭部固定受壓,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筋骨不得濡養,久而形成凹陷。此類枕陷多屬輕證,調整臥姿後可逐漸恢復。
  2. 內因所致:若枕陷兼見囟門下陷(即囟陷),凹陷處成坑狀,則屬先天稟賦不足、腎氣虧虛之重證。中醫認為,腎主骨生髓,而囟門與枕骨皆為髓海之外候。嬰兒若元氣大虧,腎精不能上充於腦,則骨髓空虛,骨節失養,遂致枕陷與囟陷並見。此證多伴見面色蒼白、肢體痿軟、發育遲緩等虛象,需辨明臟腑虛損,尤以脾腎兩虛為關鍵。

病機分析
枕陷之病位在骨,與腎、脾、督脈關係密切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骨生髓;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充養周身。若先天腎精虧乏,或後天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則髓海空虛,骨失所養。督脈行於脊裏,上貫於腦,若督脈氣血衰少,亦可能影響枕骨發育。

相關證候

  • 囟陷:囟門凹陷明顯,多與枕陷並見,屬脾腎陽虛或氣血兩虧之象。
  • 解顱:囟門遲閉,頭骨縫不合,多因腎精不足、髓海空虛所致,與枕陷病機有相通之處。

中醫理論延伸
《幼科發揮》強調「頭者諸陽之會」,嬰兒頭骨柔嫩,易受氣血盛衰影響。枕陷一症雖局部表現於骨,實則反映全身氣血與臟腑功能,尤其與腎、脾功能密切相關。歷代醫家亦指出,此症若久不癒,可能進一步影響腦髓發育,不可輕忽。

(注:本條目所述為傳統中醫學理論,具體辨證需結合臨床四診合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