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疹後肺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疹後肺痿
疹後肺痿為中醫病證名,指麻疹後續發之肺痿證候,屬麻疹餘邪未清、肺陰虧損所導致之病理變化。此證最早見於清代醫家汪琥所著之《治疹全書》,書中明確指出:「疹後久咳不止,時吐白沫如米糊者,為肺痿。」蓋因麻疹屬溫熱疫毒之邪,若發疹不徹或餘熱未清,常可內熾傷肺,耗灼肺津,致使肺葉失養,痿弱不用。
病因病機
- 火熱傷肺:麻疹為陽毒之邪,其性溫熱,若發疹期誤治或調護不當,邪熱內陷,燔灼肺金,損傷肺絡,使肺失肅降,津液化痰,久則肺體痿弱。
- 津液虧涸:熱毒久羈肺經,耗傷肺陰,津液化源不足,肺失濡潤,氣逆而咳,復因津枯液燥,痰黏難咯,吐如白沫,狀若米糊。
- 氣陰兩虛:疹後正氣未復,肺脾兩虛,土不生金,氣不化津,遂致肺葉枯萎,機能衰退。
臨床表現
主症為疹後久咳不愈,咳聲無力,痰少質黏,或時吐白沫如米糊狀,口感腥濁。伴見口燥咽乾,形體消瘦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或虛弱。
治法方藥
治療首重清熱養陰、潤肺化痰,分階段施治:
-
初期熱盛陰傷:
- 主方:加味二冬湯(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知母、貝母、黃芩、天花粉、甘草等)
- 方義:二冬滋肺陰,知母、黃芩清餘熱,貝母化痰,天花粉生津止渴。
-
後期肺虛痰滯:
- 主方:門冬清肺湯(人參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、阿膠、杏仁、桑白皮、地骨皮等)
- 方義:人參益氣,麥冬、阿膠滋陰潤燥,五味子斂肺止咳,桑白皮、地骨皮清瀉肺中伏火,杏仁降氣化痰。
證候鑑別
- 燥咳:多見於秋令,乾咳無痰,少見白沫,無麻疹病史。
- 肺癰:咳唾膿血,胸痛,脈滑數,為熱毒壅肺成癰,與肺痿之虛熱證不同。
- 肺脹:氣喘胸滿,痰多壅盛,屬實證,肺痿則以虛為本。
相關典籍補充
清代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》亦論及疹後喘咳,強調「疹毒歸肺」之變證,可參閱紫菀湯加減;明代《證治準繩》則指出肺痿有「虛寒」、「虛熱」之分,疹後肺痿多屬虛熱證,用藥忌溫燥傷陰。此證病位雖在肺,然與脾腎相關,久病不愈者,當兼顧培土生金、滋水養金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