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鴆酒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鴆酒毒
名詞釋義
「鴆酒毒」為中醫病名,指因飲用含有鴆毒之酒而引發的中毒症狀。鴆為古代傳說中之毒鳥,其羽毛、糞便皆具劇毒,古人常以鴆羽浸酒,製成毒酒,用以加害或自盡。此毒性質峻烈,發病迅速,古醫籍多有記載其毒性與臨床表現。
毒性機理
中醫理論認為,鴆毒屬「穢毒」範疇,其性大熱,善攻心脈,直傷神明。鴆酒入胃後,毒隨酒氣上熏,先擾心神,繼而內竄經絡,阻遏氣血,導致臟腑功能驟然衰敗。《證類本草》記載:「鴆毒暴烈,能蝕五臟」,說明其毒性可迅速內攻,毀傷臟腑氣機。
臨床表現
根據《辨證錄·中毒門》描述,鴆酒毒發作時可見:
- 神明受擾:患者心中明白,但不能言語,呈現「白眼朝天」之態,此為毒邪上攻、心腦受蒙之象。
- 陽氣暴脫:身發寒顫,乃毒傷陽氣,正邪相爭所致。
- 酒毒內蘊:狀如大醉,反映毒隨酒性,走竄迅速,瀰漫三焦。
- 危候顯現:眼閉即死,說明毒邪已內陷心包,陰陽離決。
中醫病機分析
從臟腑辨證而言,鴆酒毒主要累及心、肝、胃三經:
- 毒攻於心:心主神明,毒邪上擾則神昏不語;心陽受損則寒顫不止。
- 毒鬱於肝:肝開竅於目,毒熾肝經則白眼上翻;肝風內動則肢體僵直。
- 毒蘊於胃:胃為水穀之海,毒從酒入,腐蝕胃絡,可致嘔血如墨。
古籍相關論述
除《辨證錄》外,歷代醫家對鴆毒亦有探討:
- 《本草綱目》指出:「鴆毒非尋常金石草木之比,其性烈而速」,強調其毒性猛烈。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中鴆毒者,血脈壅塞,氣不得通」,說明毒素可致氣血凝滯。
毒性類比
雖鴆鳥今已不可考,然中醫對類似劇毒藥物的認識(如砒霜、鉤吻)可作為參照。此類毒物多具「火毒」特性,可灼傷陰液、耗散真元,與古籍所述鴆毒病徵相符。
綜上,鴆酒毒作為古代烈性中毒病症,其臨床特徵與病機演變體現了中醫對「穢毒攻心」證候的深刻認識,亦反映傳統中毒理論中的急症辨治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