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振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振埃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古代「五節刺」法範疇,其名取義於「振落塵埃」之效,喻指通過針刺外經以祛除陽分病邪,如同拂去表層浮塵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明確指出:「振埃者,刺外經,去陽病也。」此處「外經」指循行於四肢體表的經脈,而「陽病」則泛指外邪侵襲、陽氣亢逆或氣機壅滯於表的一類病證。

學理內涵

  1. 陽病病機
    振埃刺法針對的陽病,多因風、熱等外邪客於陽經,或內傷導致陽氣上逆,表現為胸膈滿悶、喘息氣粗、面赤頭痛等症狀。此類病證病位偏表,屬「陽亢於上」或「邪鬱於外」之候,故《內經》強調「去陽病」須從外經論治。
  2. 刺法特點
    振埃重在疏泄陽經邪氣,其施術以淺刺、疾刺為主,取穴多選陽經分布於頭面、頸項或四肢末端的腧穴。如《靈樞》提及治療胸滿喘息時,取天容(屬手太陽小腸經,位於下頜角後方)、廉泉(屬任脈,位於喉結上方),即通過調節經氣上逆,達到宣肺降氣之效。
  3. 配伍思路
    臨床可結合具體病機配穴:

    • 風熱壅肺:配少商、尺澤瀉肺熱。
    • 肝陽上亢:配太衝、風池潛陽熄風。
    • 痰阻氣逆:配豐隆、中脘化痰降濁。

歷史淵源與發展

振埃刺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對「五節刺」的系統分類,與發矇、去爪、徹衣、解惑並列,體現古人「以刺應象」的治療哲學。後世醫家如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發,強調此類刺法宜「輕揚透邪」,避免深刺傷正,與「振埃」之名相呼應。

現代應用延伸

現代針灸學中,振埃刺法的理念常見於治療上焦實熱證或神經功能亢進性疾病。如以淺刺風池、太陽穴治療偏頭痛,或取合谷、曲池疏解外感風熱,均體現「刺外經以治陽病」的原則。此外,振埃刺法對針具選用亦有講究,傳統多用毫針快速點刺,或結合三棱針散刺放血以增強瀉邪之效。

此刺法不僅展現中醫「從外治內」的整體觀,更印證經絡理論中「陽經主外」、「病在陽取之陽」的辨治綱要,為針灸治療表證與陽氣失調提供重要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