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振胞瘀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振胞瘀痛
病證名:振胞瘀痛是指眼部受外傷後,胞瞼(眼瞼)出現青紫腫痛之症,屬於中醫外傷眼病範疇。其特徵為眼瞼瘀血腫脹,色呈青紫,甚則瞼重難睜,嚴重者瘀血可滲透至對側眼瞼,形成對稱性瘀斑。此症多因外力撞擊、跌撲挫傷,導致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阻遏所致。
病機:中醫認為,眼瞼為「肉輪」,屬脾所主,而氣血之運行賴肝之疏泄。外傷後,血脈受損,血溢脈外,瘀阻於胞瞼,故見腫痛青紫;若瘀血未散,滯留日久,則可能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,甚則化熱成毒。
治法:治療以「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」為原則,依病勢輕重選用適當方藥:
-
內服方劑:
- 七釐散:方中含血竭、乳香、沒藥等,擅長散瘀定痛,適用於外傷初期瘀血腫痛。
- 桃紅四物湯:以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生地黃為基礎,佐桃仁、紅花,增強活血化瘀之效,適用於瘀血較重者。
- 雲南白藥:成藥散劑,能化瘀止血、消腫生肌,可內服或外用。
-
外治之法:
- 敷藥:將雲南白藥、七釐散或跌打丸調以黃酒或清水成糊狀,外敷患處,助化瘀散結。若瘀久化熱,可酌加黃連、大黃等清熱涼血之品。
- 針刺放血:若局部瘀腫緊硬,可於遠端穴位(如合谷、太衝)施針,或於耳尖點刺出血,以泄熱通絡。
補充說明:若瘀血久不消散,可考慮配伍行氣藥如香附、川芎,以氣行則血行。另可輔以局部溫敷(後期無熱象者),促進血脈疏通。傳統亦常用梔子粉調蛋清外塗,取其清熱涼血、消腫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