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振顫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振顫法

振顫法,又稱顫法、顫摩法,屬中醫推拿手法之一。此法以指端或手掌輕按於治療部位,施以連續、均勻且節律性的顫動,使作用部位產生幅度細微而頻率較快的振動,以達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。

手法特點

  1. 操作形式

    • 指振法:以拇指或食指、中指的指端輕觸穴位,施加高頻小幅顫動,適用於頭面、肢體穴位或面積較小的部位。
    • 掌振法:以掌心或掌根貼附治療部位(如腹部、背部),透過前臂肌群收縮帶動手掌震顫,作用範圍較廣,多用於調理臟腑氣機。
  2. 動作要領

    • 力度輕柔:接觸皮膚時不需重壓,以「沉而不滯、輕而不浮」為原則,力道透達皮下組織即可。
    • 頻率穩定:顫動速度建議維持每分鐘200~300次,節律均勻,避免忽快忽慢。
    • 以意導氣:操作時需精神專注,配合醫者自身呼吸調節,使震顫力道綿長持久。

作用機理

  1. 經絡層面
    振顫法藉高頻振動刺激經絡腧穴,可激發經氣運行,《靈樞·九鍼十二原》提及「氣至而有效」,此法能加速局部氣血流通,解除經絡壅滯。

  2. 臟腑調節
    胸腹部振顫(如中脘、神闕)能直接震盪胃腸,促進蠕動,改善中焦氣機升降,對食積、痞滿等證有疏導作用;背部實施此法(如脾俞、胃俞)則透過背俞穴調節相應臟腑功能。
  3. 鬆解肌筋
    細密顫動可降低肌肉張力,緩解筋脈拘急,適用於因氣滯血瘀或寒凝導致的局部僵硬疼痛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消化系統:治療脘腹脹痛、消化不良、便秘等,常配合摩腹法,取中脘、天樞等穴振顫以健運脾胃。
  • 呼吸系統:於膻中、肺俞施術,輔助宣肺化痰,緩解咳嗽胸悶。
  • 神經調節:輕振百會、四神聰可安神定志,用於失眠、焦慮等症。

此手法需長期練習以掌握「勁發於內而形於外」的技巧,傳統認為純熟的振顫法能產生「熱透效應」,使患者局部產生溫熱感,進一步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