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振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振掉

振掉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肢體不自主地震顫、搖動,甚或難以自主控制之徵候。此症常見於多種病證之中,多與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、風邪擾動等病機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典論述
    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有云:「骨者,髓之府。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。」意指腎主骨生髓,若腎精虧耗,髓海空虛,骨骼失養,則見站立不穩、行走時肢體顫動之象。此為「骨將憊」之徵,反映腎氣衰敗、髓減骨枯之病理狀態。
  2. 病因病機

    • 肝風內動:肝主筋,若肝陰不足、肝陽偏亢,或熱極生風,可致筋脈失濡,風陽竄動,表現為肢體震顫、搖擺不定。
    • 氣血兩虛:氣血虧虛,筋脈失於溫煦濡養,則肢體顫抖,尤見於久病或年老體衰者。
    • 痰濕阻絡:痰濕內蘊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引發局部或全身性顫動。
    • 腎精虧損:腎藏精,精生髓,髓養骨。若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,則骨骼失穩,症見振掉、步履蹣跚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陰虛型
    症見頭暈目眩、耳鳴健忘、腰膝酸軟,兼見手足顫動,舌紅少苔,脈弦細數。病機為肝腎陰虧,虛風內動。
  2. 氣血不足型
    肢體顫抖,伴面色蒼白、倦怠乏力,舌淡脈弱。乃氣血虛弱,筋脈失養所致。
  3. 風痰阻絡型
    震顫兼見胸悶脘痞、嘔惡痰多,舌苔膩,脈滑。因痰濕內生,引動肝風,風痰壅滯經絡而發。

相關病證
振掉可見於多種疾病,如「顫證」(類似於西醫之帕金森病)、「中風先兆」或「痿證」等。其表現或為全身性,或局限於單側肢體,並可因情緒波動、勞累而加劇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振掉,首重辨明虛實。虛者補肝腎、益氣血;實者熄風化痰、通絡止顫。常用方劑如天麻鉤藤飲、地黃飲子、補陽還五湯等,隨證加減。針灸多取太衝、風池、百會等穴,以平肝熄風、調和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