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蔽心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蔽心骨
蔽心骨,又稱「心蔽骨」或「鳩尾骨」,為中醫骨學名詞,位於胸骨下端,接近心窩處。此骨形狀似鳩鳥尾部,故又名「鳩尾骨」,屬胸骨劍突的一部分。
在中醫理論中,蔽心骨與心、胃等臟腑有密切關聯。其位置正對「鳩尾穴」(任脈經穴,別名「心蔽骨」),為氣機升降之要衝。此處若出現異常,如壓痛或形變,可反映心氣不暢、胃腑失和等問題。
從經絡角度而言,蔽心骨所在區域為任脈所過,與衝脈亦有交會。任脈主一身之陰,衝脈為「血海」,故蔽心骨的狀態可間接反映氣血盛衰,尤其與心陽、胃氣的調和相關。歷代醫家觀察此骨形態,作為診察胸腹氣機的參考之一。
此外,蔽心骨在針灸治療中具定位意義。鳩尾穴位於其下方,為治療癲癇、心悸、胃痛等症的常用穴,但古籍多強調「不可深刺」,因其內鄰心臟與橫膈。此骨若先天發育短小或缺如,可能影響附近經氣運行,然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。
蔽心骨之名,體現中醫「以形喻象」的思維,既描述其解剖特徵,亦隱含對心區保護的生理理解。在傷科與內科診察中,此骨狀態可作為輔助判斷依據,然需與脈證合參,方得全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