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振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振發

在中醫理論中,「振發」一詞源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,原文記載:「東方生風……其令風,其變振發,其災散落。」此處「振發」用以描述風氣變動所引發的一種劇烈、動盪的病理狀態,屬於五運六氣學說中風邪異常變化的表現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  1. 與五運六氣的關聯
    「振發」與六氣中的「風」相應,風為東方木氣所主,其性善動,具有升發、散揚的特性。在正常情況下,風氣能促進生機,使萬物舒展;然若風氣過盛或失調,則可能轉化為「振發」之變,表現為突如其來的劇烈風勢,反映在人體則可能為急驟的病勢變化,如肝風內動、眩暈抽搐等症。
  2. 病理機制
    風邪振發之變,易導致氣機逆亂。根據《內經》理論,風為百病之長,其病變特點為「善行而數變」。若風氣過亢,可引動肝陽上亢,表現為頭目脹痛、肢體震顫;若夾雜其他邪氣(如熱、濕),則可能引發皮膚瘙癢、皮疹驟起等風性疏泄的病徵。
  3. 臨床相關症狀
    振發狀態的病理表現與「肝風」密切相關,可能涵蓋以下範疇:

    • 外風:如急性風寒感冒後的惡風發熱、汗出不解。
    • 內風:如肝陽化風所致的中風先兆(眩暈、肢麻)、癲癇發作的突然昏仆。
    • 情志病:怒則氣上,暴怒可引動肝氣亢逆,與「怒發」概念相通。

古籍延伸探討

《素問》將「振發」列為風氣異常的「變」與「災」,提示其對自然界與人體平衡的破壞性。後世醫家亦將此概念應用於解釋急症病機,如張景岳指出:「風勝則動,振搖而散亂」,強調風邪過度振蕩對筋脈的影響。

總此,「振發」不僅是中醫對自然氣候變化的觀察術語,亦為內科辨證的重要參考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理論中,外環境變動與人體病機的深層聯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