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振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《黃帝內經》以降,振法作為推拿要術,本於「導引按蹻」之理,歷代醫家承之。《諸病源候論》首明其義,述於「風身體手足不隨候」,蓋取震動經絡、調達氣血之效。今分兩端詳述:

一、振顫法 此法屬《內經》「微動」之術,以指端或掌根貼附腧穴,作高頻小幅顫動。其要訣在「意注於手,力發於肘」,每息振動250-300次為度。按《醫宗金鑒》所言,能「開鬱導氣,通十二經俞」,尤擅治肝鬱氣滯之脅痛、脾胃失和之脘痞。操作時需配合患者呼吸節律,吸氣時振力輕徐,呼氣時加重頻率,暗合《難經》「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」之氣機升降法則。

二、振動法 此乃《靈樞·官能》「搖大其道」之變法,以全掌按壓肌表,作縱向波狀傳導。其力需「如浪推舟,層疊相續」,振幅當控於0.3-0.5寸間。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載其能「激蕩衛氣,輸布精微」,於肌肉萎痠、經筋拘攣最效。施術時需辨「三因」:外感致痹者宜快振以祛邪,內傷勞損者當緩振以養正,七情所傷則配合相勝脏腑經脈選穴而振。

二者雖同源而殊途:振顫法主氣分病,振動法偏形質疾。然皆本《素問》「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」之旨,臨證需察病機淺深,或單用,或相須,方契「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」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