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振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振寒,證名。指患者自覺寒冷且伴隨全身顫動之症候,首見於《素問·寒熱病》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明確定義為「寒而顫振」,強調其外顯特徵為發冷與肢體震顫並作。

病機探源

《靈樞·口問》闡述其核心病機為「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」,指出外寒侵襲肌表時,若體內陽氣不足,無法溫煦體表,則陰寒之氣佔據主導,導致衛陽與寒邪交爭而現振顫。此現象實為人體正氣抗邪之生理反應,然過度則成病態。

分型論治

《張氏醫通·寒熱門》系統歸納三種證型與治法:

  1. 陽明熱盛型

    • 特徵:陽明經熱熾盛,陰氣乘襲,表現為灑灑然振寒
    • 治法:清瀉陽明裏熱,兼護陰液
    • 方藥:白虎加人參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人參)清熱生津;竹葉石膏湯(竹葉、石膏、半夏、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粳米)兼顧氣陰
  2. 陰盛陽虛型

    • 特徵:陽氣虛弱,陰寒內盛,症見持續性寒栗顫抖
    • 治法:溫補中陽,建立中氣
    • 方藥:黃芪建中湯(黃芪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飴糖)補虛緩急,佐以甘溫除熱
  3. 真陽虛衰型

    • 特徵:命門火衰,寒栗不止,或感風寒則誘發顫振
    • 治法:溫補元陽,固護衛表
    • 方藥:桂枝加附子湯(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附子)既調和營衛,又峻補少陰真火

鑑別要點

振寒當與「戰慄」相區別:

  • 振寒多為自覺寒冷伴不自主顫動,屬寒邪外束或陽虛失溫
  • 戰慄則常為正邪交爭劇烈時出現之全身抖動,如瘧疾發作前兆

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補充:「內傷脾胃,中氣下陷,亦可現淅淅惡寒而振」,提示氣虛下陷亦能導致類似症狀,當以補中益氣湯昇陽舉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