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振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振拉
振拉一詞出自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,意指搖動、拔折之象,用以描述自然界的劇烈變動,如風木過盛而引發的動搖摧折之勢。在中醫理論中,此概念不僅用於闡述自然氣候的異常變化,亦可用以類比人體內氣機的失衡狀態,尤其與五行中「土不及」所導致的風木乘襲有關。
中醫理論中的「振拉」
- 氣交變動與五行關係
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提到:「土不及……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」,指出當土氣虛弱(對應脾胃功能不足),無法制約風木(肝氣相應於木),則木氣亢盛,引發如振拉般的動盪現象。此現象在自然界表現為狂風拔木,在人體則可能顯現為肢體震顫、筋肉抽掣,甚或肝風內動所致之眩暈、痙攣等證。 - 病機與臟腑關聯
「振拉」之變與「肝主風」密切相關。肝氣疏泄失常,若化風上擾,可致頭目振搖、手足顫動;若木旺剋土,則伴隨脾胃運化失調,如腹脹、泄瀉。此即《內經》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之延伸,反映風木之氣過亢的病機特點。 - 外感與內傷之辨
振拉既可指外感六淫中的「風邪」肆虐,如急劇風暴對應人體驟發的肢體攣急;亦可類比內傷雜病中,因陰血虧虛、筋脈失養而生的虛風內動,表現為細微顫抖或筋肉瞤動。
經典中的延伸意涵
《黃帝內經》以「振拉飄騰」描繪土衰木勝的極端氣候,而中醫藉此闡明「天人相應」之理。臨床上,若見類似「振拉」之症,常需調和肝脾,如運用「抑木扶土」之法,選用白朮、茯苓健脾,佐以白芍、鉤藤平肝息風,以復中土之衡。
此概念深刻體現中醫「取象比類」的思維,將自然現象與人體病理相互印證,為辨析風證及調理氣機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