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振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振挺

振挺乃中醫正骨器械之一,首見於清代《醫宗金鑒・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十七。其形制為一圓柱形木棒,直徑約半寸(合今1.5公分),長度尺半(約45公分),表面經細緻打磨,使之光滑無棱角,便於操作時順暢運行於患處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振挺之運用,深植於中醫「氣血經絡」理論。清代吳謙於《醫宗金鑒》中指出:「凡跌打損傷,氣凝血瘀,腫硬疼痛者,當先導氣行血。」振挺以輕敲之法,透過經絡傳導振盪之力,能疏通壅滯之氣血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」的治療原則。其作用機理主要有三:

  1. 行氣活血:透過輕微振動刺激體表衛氣,帶動營血運行,化解「離經之血」(瘀血)。
  2. 舒筋活絡:震盪波傳遞至肌肉筋腱層,鬆解因外傷引起的經筋攣急。
  3. 宣通腠理:通過皮部刺激,開啟毛竅,促進局部代謝,達消腫之效。

臨床應用特點

振挺主要適用於「傷科閉合性損傷」,其辨證要點如下:

  • 適應證:跌撲閃挫所致氣滯血瘀證,表現為局部腫硬疼痛、皮色青紫但未破皮,且排除了骨折(無骨擦音、異常活動)與筋斷(關節穩定性正常)者。
  • 操作技法
    • 取「由輕漸重」原則,先以腕力輕輕點擊患處周圍,再漸次移向痛點中心。
    • 循經敲擊,沿膀胱經或局部阿是穴施行,每處約振擊30-50次。
    • 配合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正骨手法,形成複合治療。

歷史演變與現代發展

考其源流,振挺實繼承自唐代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中「木杵按摩」之法,明清時期改為細長木棒以精準控制力道。當代中醫傷科發展出金屬製振挺(如銅製),並結合電磁脈衝技術,衍生出「電子振顫儀」,但傳統木質振挺因其溫潤特性與「木性升發」的中醫五行理論,仍被視為調氣之上選。

此器械之妙,在於以簡馭繁,透過有形之器,調動無形之氣,充分體現中醫「以通為補」的治療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