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鎮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鎮星
鎮星為中醫典籍中對土星之稱謂,屬五行理論中「土」之象徵,與人體臟腑之「脾」相應,並與四時之「長夏」相通。《內經》多處論及鎮星與人體生理、病理之關聯,彰顯其於中醫天人合一體系之重要性。
天文與五行之應
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曰:「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……其應四時,上為鎮星。」此處闡明五行中「土」位居中央,色黃,與脾臟相繫,而天象則對應鎮星(土星)。土星運行週期緩慢,古人觀其「鎮守」天象之態,故稱「鎮」。中醫以「土」為萬物生化之本,鎮星之象遂引申為脾土運化、承載之功能。
病機與氣交之變
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指出:「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。民病腹痛,清厥意不樂,體重煩冤,上應鎮星。」此言土氣過盛(鎮星當令異常)時,濕邪困脾,臨床可見腹痛、四肢逆冷、情緒憂鬱、身重胸悶等症,反映「土淫勝濕」之病機。反之,若歲土不及,則木氣乘土,風濕弛張,脾失健運。
藏象與生理關聯
脾屬土,主運化水穀、統血,為後天之本。鎮星之「鎮」亦有安定之意,喻脾土需穩固方能濡養四臟。若脾虛濕困,則升清降濁失常,可致痰飲、水腫;若土不制水,腎水泛濫,亦與鎮星失調相關。此類病理變化,於五運六氣學說中常以鎮星運行狀態推演。
附錄:古籍摘引
- 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以鎮星配中央土位,強調其「主化」之功。
- 《五行大義》稱土星「主德」,與脾之「藏意」功能呼應,體現情志與天象之聯繫。
鎮星之論,實為中醫「取象比類」思維之體現,藉天象闡釋人體陰陽五行之平衡,為傳統理論中不可或缺之一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