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刀斧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刀斧傷

刀斧傷為中醫病名,泛指因刀劍、斧鉞等金屬利器所造成之外傷,常見於古代戰爭、格鬥或意外損傷。《金匱要略》首載此名,後世醫家多歸類於「金創」範疇,然其傷勢輕重、預後吉凶,與兵器特性及創傷深淺密切相關。

病因與分類

  1. 毒刃所傷
    古代兵器或有淬毒之習,如《史記》載「以藥淬之,試人血濡縷,無不死者」,意指刃染劇毒,即使淺傷亦能致命。此類創傷多伴隨毒邪內侵,症見傷口紫黑、腫脹劇痛,甚則毒氣攻心,危殆立至。
  2. 尋常刀刃傷
    若兵器無毒,僅致皮肉破損、血脈斷裂,則預後較佳。然傷深及筋骨、內臟者,仍屬重證,需辨明經絡受損與氣血耗傷程度。

病機與證候

刀斧傷屬「外傷血證」,其病機核心為血溢脈外、氣隨血脫,嚴重者可致瘀血內停邪毒內陷

  • 輕證:創口淺表,出血鮮紅,疼痛局限,脈象平和。
  • 重證:出血如湧,面色蒼白,脈微欲絕(氣隨血脫);或傷處青紫腫硬,身熱煩渴(瘀熱互結);若見傷口潰爛流膿,憎寒壯熱,則為毒邪化火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刀斧傷,首重止血、定痛、解毒、生肌,依證候分階段施治:

  1. 急則治標
    • 止血:外用金瘡藥(如《外科正宗》桃花散),內服雲南白藥或十灰散。
    • 防脫:若氣血暴脫,急投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益氣固脫。
  2. 緩則治本
    • 化瘀:血府逐瘀湯加減,通絡散結。
    • 解毒: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,清熱瀉火。
    • 生肌:外敷生肌玉紅膏,內服八珍湯補益氣血,助創口癒合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將刀斧傷與金創並論,強調「瘡口宜避風濕」。
  • 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載:「金瘡雖愈,筋骨或損」,提示後期需調養筋骨,避免殘留痼疾。

刀斧傷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內外兼顧」特色,既重局部創傷處理,亦調整體氣血陰陽,以達祛瘀生新、扶正袪邪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