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震顫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震顫法
震顫法,又稱「顫針法」或「搖針法」,是針刺手法之一,屬於行針輔助手法。其操作方式為持針後,用手指輕捏針柄,進行細微而快速的左右振搖或上下提插,使針尖在穴位內產生輕微顫動,類似手部自然顫動的狀態。此手法主要用於促進經氣運行、調和氣血,並增強針刺感應,使「得氣」效果更為明顯。
操作方法
- 持針方式:以拇指、食指捏持針柄,中指輕扶針身以穩定針刺深度。
- 振搖動作:運用腕部或手指的微力,使針體小幅且快速地左右顫動,頻率約為每分鐘100至200次。
- 深度控制:可結合針刺的提插動作,使震顫效果深入腠理,增強針感傳導。
作用機理
震顫法在中醫理論上主要基於「催氣」的原理。透過持續而輕柔的針體顫動,可促使經絡氣血活躍,幫助「氣至病所」。其機理如下:
- 激發經氣:透過震顫刺激穴位,使局部氣血運行加速,促進經絡感傳。
- 調整氣機:適用於氣滯型病證(如疼痛、脹滿),通過震顫以疏通壅滯之氣。
- 調和營衛:結合補瀉手法,可調整人體陰陽平衡,適用於虛實夾雜之證。
臨床運用
震顫法常與其他針法結合,廣泛運用於以下情況:
- 催氣導氣:在針刺後若無明顯針感,可用震顫法促使「得氣」。
- 緩解痙攣:對肌肉緊張或局部拘攣,可透過震顫放鬆筋脈。
- 疼痛治療: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疼痛,如頭痛、痹證,以震顫法疏通經絡。
古籍記載
此法最早見於明代醫家陳會所著《神應經》,提及:「持針細細動搖,進退搓捻其針,如手顫之狀,謂之催氣。」說明震顫法可用於激發氣感,加強針效。
震顫法是針灸治療中重要輔助手法,透過適當運用,可增強療效,提升臨床針刺效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