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震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震耳
釋名:
震耳為中醫病名,屬耳科疾患之一,又稱「囊耳」。其特徵為耳內虛鳴,並流出青綠色膿液。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記載:「震耳,耳內虛鳴,常出青膿。」此病多由肝膽濕熱上擾耳竅所致,與外感風熱、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等因素相關。
病因病機:
震耳之病,主要責之於肝膽濕熱。足少陽膽經循行於耳,若肝膽疏泄失常,濕熱蘊結,循經上炎,壅滯耳竅,則化腐成膿,發為震耳。膿色青者,乃因肝主青色,濕熱夾肝氣上逆之象,故膿液呈現青綠。此外,若脾虛濕盛,兼感外邪;或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亦可能加重病情。
辨證論治:
本病辨證以肝膽濕熱為主,常見耳內脹痛、耳鳴如風雷聲、膿液青綠黏稠,或伴口苦咽乾、煩躁易怒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數等症。
治法:
清泄肝膽濕熱為主,佐以解毒排膿。
方藥:
-
主方: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基礎組成: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柴胡、甘草。
- 加減法:若膿液量多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以解毒;耳鳴甚者,加磁石、石菖蒲以開竅;兼頭痛眩暈者,加鉤藤、菊花以平肝。
-
其他方劑:
- 若濕熱偏盛,可選用當歸龍薈丸瀉火通便;
- 若兼脾虛濕困,合參苓白朮散健脾化濕;
- 若病程日久,陰虛火旺,宜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。
外治法:
可配合清熱解毒、燥濕斂膿之藥外治,如黃連滴耳液或苦參湯煎汁清洗耳道,以助膿液排出。
相關記載: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肝膽火升耳聾鳴,青膿震耳瀉肝靈。」進一步強調清肝瀉火為本病治療關鍵。
【按】震耳之證,需與「聤耳」(膿液黃稠)、「耳疳」(膿液臭穢)相鑑別,三者雖均屬耳內流膿,然病因病機與膿性各異,臨床當細審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