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震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震廓
震廓為中醫眼科學中「八廓」理論之一,乃以八卦(震卦)命名之廓位名稱,首見於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震廓又稱「雷廓」,其概念源於古代將人體局部與宇宙自然相應的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透過八卦屬性類比眼部結構與功能的關聯。
理論基礎
- 八卦對應關係:
震卦在《周易》中屬東方,五行屬木,於臟腑應肝膽。故震廓與肝膽之氣相通,主司疏泄、藏血功能之盛衰。肝開竅於目,肝氣調和則目能辨色視物,若肝鬱化火或肝血不足,可反映於震廓相應區域。 - 八廓定位:
八廓將眼部分為八個方位,震廓多位於白睛(鞏膜)內側或瞳神周邊特定區域(學派不同,定位或有差異),其異常變化(如血絡浮露、色澤變化)可作為辨證依據。
臨床意義
- 肝病候目:
震廓若見赤脈纏繞,多提示肝火上炎;若廓位晦暗,可能為肝血瘀滯或肝陰虧虛,常見於視物模糊、目澀頭痛等證。 - 膽腑相關:
肝膽相表裏,震廓異常亦可反映膽熱或膽虛證候,如眼瞼腫脹、畏光流淚等。
與雷廓之異同
《銀海精微》等古籍將震廓與「雷廓」並稱,二者名異實同,均強調肝膽與目之關聯,惟部分醫家依八卦配屬細分功能:雷廓側重肝陽化風之病機(如眼瞼瞤動),震廓則主肝氣鬱結之證。
歷代醫家觀點
- 《證治準繩》:明確以八卦統括八廓,震廓屬肝,為風木之象。
- 《審視瑤函》:進一步指出震廓血絡變化可辨肝實熱或虛火,並與瞳孔縮放相關聯。
震廓理論體現中醫「整体觀」,透過局部廓位窺測臟腑病機,為眼科五輪八廓學說中不可或缺之辨證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