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震雷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震雷廓為中醫眼科學中「八廓」理論之一隅,乃循《周易》八卦取象比類之法,將眼部結構與自然界的雷電現象相互對應,形成獨特的診療體系。此名首見於清代沈金鰲所著《雜病源流犀燭》,屬傳統目診理論中「卦象—臟腑—目部」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
卦象淵源與臟腑配屬
震雷廓對應《周易》震卦(☳),其卦象為兩陰爻在上、一陽爻在下,象徵雷出地奮、陽氣升發之勢。在臟腑歸屬上,《證治準繩·雜病·七竅門》明確指出:「震位正東,屬肝與膽相表里」,故震雷廓主司肝膽之氣機升降。臨床觀察此廓變化,可窺見少陽經氣之盛衰、風木偏亢與否等病機。

解剖定位與診斷特徵
據《銀海精微》所載,震雷廓位於眼白睛(鞏膜)正東方位(患者自身左右方向),具體對應角膜緣3點鐘方位(右眼)或9點鐘方位(左眼)。健康者此部當呈潤澤青白之色,若見:

  • 赤脈纏繞:多主肝火上炎或膽熱燔灼
  • 色現青黑:提示肝氣鬱結日久
  • 浮壅如水泡狀:常為少陽痰濕內阻之兆

病理辨證與古籍佐證
《目經大成》論及:「震廓病變,目赤痛從銳眥始,兼脅脹口苦者,此膽瘴逆也。」指出此廓異常與少陽病密切相關。另《張氏醫通》補充:「雷廓血絲虯赤,當參舌脈辨風火痰瘀」,強調需結合四診合參,區分肝陽化風、膽腑濕熱等證型。

與其他廓位關係
震雷廓與兌澤廓(西方位)共構「金木相剋」之局,若兩廓同現赤脈貫穿,古稱「天罡刑戰」,多見於情志怫鬱所致眼病;其與離火廓(南方位)則呈「木火相生」之態,二者病變易現母子同病,如雷廓血瘀伴火廓浮腫,乃肝鬱化火乘心之候。

此理論雖淵源古奧,實為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整體觀在目診中的具體應用,歷代醫家藉此辨析外障眼病與內臟失衡的深層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