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怔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怔忡

怔忡為中醫病名,屬心悸範疇,又稱「心忪」、「忪悸」,指心中惕惕不安,自覺心跳異常,甚則伴隨恐懼之症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頗多,茲詳述如下:

一、病名釋義

  1. 怔忡即心悸
    《醫碥·卷四》云:「悸即怔忡。悸者,心築築惕惕然而不安,俗名心跳。」指出怔忡為心悸之別稱,表現為心區悸動不寧。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進一步描述:「心胸躁動,謂之怔忡」,強調其內在躁動不安之特點。
  2. 怔忡與悸之區別
    《赤水玄珠·卷六》辨析:「怔忡者,心中惕惕然動不安也。」並指出「怔忡止於心不自安,悸則心既動而又恐恐然畏懼,如人將捕之。」說明怔忡以心跳自覺異常為主,而悸則兼具驚恐不安之情志症狀。

二、病因病機

怔忡之發病,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尤其責之心、脾、腎三臟,常見以下證型:

  1. 虛損怔忡
    多因稟賦不足,或久病體虛,導致心氣、心血虧耗。心失所養,神不守舍,故見心悸不寧,動則加劇,伴面色蒼白、氣短乏力等虛象。
  2. 陰火怔忡
    陰虛內熱,虛火擾心所致。症見心悸怔忡、五心煩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此為腎陰不足,水火失濟,心火偏亢之候。
  3. 氣郁怔忡
    情志失調,肝氣郁結,久則化火,上擾心神。表現為心悸易驚、胸脅脹悶、煩躁易怒,脈弦數。
  4. 痰火怔忡
    因痰濁內生,郁久化熱,痰火互結,擾亂心神。症見心悸時作、胸悶痰多、口苦煩躁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
三、辨證要點

怔忡之辨證,首當分虛實。

  • 虛證:多見於氣血陰陽虧損,心悸悠緩,勞累誘發,伴倦怠、脈弱。
  • 實證:多因痰火、氣滯、瘀血,心悸突作,伴胸悶、舌黯或有瘀斑,脈弦滑。

四、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中以「心下悸」描述類似症狀,並提出茯苓甘草湯等治法。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痰與火為怔忡之因,主張「痰因火動,治痰為先,兼降其火」。

怔忡一症,雖以心為主,然與肝、脾、腎三臟相關,臨證需審因論治,或補益氣血,或清火化痰,或疏肝解郁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