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蒸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蒸病

蒸病為中醫學中常見之病證,多見於虛勞、勞瘵等慢性虛損性疾病,其特徵為「熱自內發,如蒸如灼」,臨床以潮熱、虛弱、消瘦為主要表現。因熱勢猶如蒸騰之氣自內向外透發,故以「蒸」為名。古醫籍中亦稱「勞蒸」或「骨蒸」,並有五蒸、二十三蒸等分類法,後世醫家雖多已不沿用此細分,然其核心病機與證候仍為中醫辨治之重點。

病因病機

蒸病之成因多與陰虛內熱、氣血虧虛、癆蟲侵襲(如肺癆)相關,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腎、肝等臟腑,久病則易累及五臟。

  1. 陰虛火旺:久病耗傷陰液,或房勞過度,腎陰虧損,虛火內生,熱邪燔灼,蒸發於外,遂成骨蒸潮熱。
  2. 氣血兩虛: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氣血虧虛,營衛失和,陰不斂陽而生虛熱。
  3. 癆蟲傷陰:勞瘵(如肺結核)患者,癆蟲侵蝕臟腑,耗損真陰,陰虛內熱而見蒸病諸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潮熱(午後或夜間熱勢加重,如潮汐有信)、盜汗、手足心熱、口乾咽燥。
  • 兼症:形體消瘦、顴紅、咳嗽、咯血(見於勞瘵)、乏力、心煩失眠。
  • 特徵性症狀:骨蒸(熱感自骨髓透發,纏綿難解),或見皮膚乾枯、毛髮焦脫。

古籍分類

古代醫家曾將蒸病按熱勢表現與病位細分為:

  • 五蒸:骨蒸、脈蒸、皮蒸、肉蒸、內蒸(見《諸病源候論》),其中以「骨蒸」最為典型,形容其熱深伏骨髓。
  • 二十三蒸:後世延伸之說法,如腦蒸、髓蒸等,現已少用。

辨證論治

蒸病屬本虛標實,總以滋陰清熱、調補氣血為大法,然需依病機差異遣方用藥:

  1. 陰虛火旺: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清骨散(《證治準繩》)或秦艽鱉甲散(《衛生寶鑑》),藥如銀柴胡、知母、鱉甲、地骨皮。
  2. 氣血兩虛:治以益氣養血,方選人參養榮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配伍黃芪、當歸等。
  3. 癆蟲傷陰:需結合殺蟲扶正,如月華丸(《醫學心悟》)滋肺陰、清虛熱,佐以百部、白及抗癆。

相關概念

  • 骨蒸:蒸病之甚者,熱源深伏骨髓,常伴腰脊痠痛、夜熱早涼。
  • 虛勞:泛指多種慢性虛損,蒸病可為其併發證候。
  • 勞瘵:即肺癆,與蒸病相互夾雜,癆蟲耗陰為其特殊病因。

蒸病之辨治,貴在明察虛實,區分標本,尤重滋陰與清熱之平衡,古方今用仍具臨床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