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蒸籠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蒸籠頭

「蒸籠頭」為中醫兒科常見術語,特指小兒入睡後頭部易出汗之現象,如同蒸籠般溫熱潮濕,然無伴隨發熱、煩躁等其他病證,多屬生理性表現,傳統中醫不視為病態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此現象與小兒體質特點密切相關。小兒為「純陽之體」,生機旺盛,新陳代謝較成人迅捷,且頭部為「諸陽之會」,陽氣匯聚,加上小兒腠理(皮膚毛孔)疏鬆,衞氣未固,入睡時陽氣內斂,體內餘熱易從頭部外泄,遂見頭汗。此外,小兒脾胃嬌弱,若飲食過飽或攝取辛熱食物,可能助長內熱,加重頭汗現象。

與「頭汗」之異同

中醫「頭汗」一證範圍較廣,既可見於生理狀態(如蒸籠頭),亦可能為病理表現。病理性頭汗多伴隨其他症狀,如濕熱蘊結者常見身熱困重,氣虛陽浮者則多見汗出清冷、面色蒼白。而蒸籠頭僅限於小兒單純頭汗,且無明顯不適,二者需予區分。

傳統見解與調養方向

清代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小兒頭汗,不必治也。」歷代醫家多認為此現象隨年齡增長、陽氣漸趨平衡而自然緩解。若家長欲調理,可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夜臥過暖,以減少體內積熱。部分醫者建議可輔以滋陰清熱或健脾益氣之食療,如百合粥、山藥羹等,然此非必需。

:蒸籠頭之核心在於辨別生理與病理,中醫重視整體觀,單一症狀需結合體質與四診綜合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