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症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症瘕

症瘕是中醫用於描述腹腔內包塊腫物結聚的病證名,屬於中醫「積聚」範疇,多因氣滯、血瘀、痰濕或寒熱失調所致。其名稱最早見於《金匱要略·瘧病脈證並治》,張仲景提及瘧疾日久不癒,「此結為症瘕,名曰瘧母」,指邪氣結聚於脅下,形成有形腫塊。其後,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區分:「其病不動者,直名為症;若雖病有結症而可推移者,名為症瘕」,奠定了後世對症瘕的基本定義。

癥與瘕之區別

  1. 癥(症):指質地堅硬、固定不移、痛有定處的結塊,多由血瘀積聚而成。《聖濟總錄·積聚門》曰:「牢固推之不移者症也。」其病理特點為氣滯血瘀日久成積,常見於腹腔實質性腫塊,如肝脾腫大、子宮肌瘤等。
  2. :指聚散無常、推之可動、痛無定處的包塊,多屬氣機郁滯或痰濕凝結。《聖濟總錄》描述:「浮流腹內,按抑有形,謂之瘕。」其特徵為時聚時散,常見於功能性病變,如腸脹氣、氣聚性疼痛等。

病因病機

症瘕的形成與氣血痰濕瘀滯密切相關,常見病因包括:

  • 氣滯:情志失調,肝鬱氣結,導致氣機不暢,久則成瘕。
  • 血瘀:經脈受阻,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日久化癥。
  • 痰濕:脾虛濕聚,痰濁凝滯,阻礙氣血運行,結而成塊。
  • 寒熱失調:外感寒熱邪氣,或內傷陽虛陰盛,影響氣血運行,促使癥瘕形成。

此外,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症瘕結癖者,積聚之異名也。」說明癥瘕與積聚同屬一類病證,僅表現形式略有差異。《醫學入門》等古籍更將癥瘕歸為女子特有之病,與男子之「積聚」相對,此說法反映古代醫家對婦科癥瘕(如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)的重視。

相關病證分類

中醫古籍進一步細分癥瘕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七癥八瘕」,後世更發展出「十二癥」等概念:

  • 七癥:多指不同性質的堅硬結塊,如蛟龍癥、蛇癥、鱉癥等,名稱雖帶神話色彩,實則喻指不同形態及病理特點的腫塊。
  • 八瘕:指各種氣血痰濕所致之瘕病,如青瘕、黃瘕、血瘕等,依病因及症狀分類。

癥瘕證型的辨證需結合部位、質地、移動性及伴隨症狀,治療上以行氣活血、化痰散結、溫經祛瘀等法為主,方藥如桂枝茯苓丸、鱉甲煎丸等,需依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