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症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症疝,又稱「症瘕疝」,為中醫病名之一,屬「疝病」範疇,以突發性上腹疼痛、腹脹及氣塊形成為主要特徵。其記載首見於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,描述為「腹中氣乍滿,心中盡痛,氣積如臂」,意指腹內氣機驟然壅滯,凝結成有形之塊,疼痛劇烈,甚者可觸及條索狀積聚。
病因病機
症疝之發,多因飲食寒溫失調或情志不遂,導致氣機升降失常。中醫認為,腹為「五臟六腑之宮城」,氣血運行不暢則易成痞結:
- 寒邪內侵:過食生冷或外感寒邪,寒性凝滯,阻遏中焦陽氣,氣血凝結成塊。
- 氣滯血瘀:憂思惱怒致肝鬱氣滯,久則波及血分,形成「氣積如臂」之實證。
- 飲食積滯:暴飲暴食,脾胃運化不及,宿食與氣互結,壅塞脘腹。
臨床表現
- 疼痛特點:發作急驟,上腹部(心下或胃脘部)絞痛或脹痛,痛勢劇烈,拒按。
- 氣塊特徵:腹中可觸及條索狀物,隨氣機升降而移動,按之暫散,復又凝聚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噯氣、嘔逆、胸悶,甚者面色青黃、四肢厥冷。
辨證分型
- 寒凝氣滯證:腹痛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- 肝鬱氣結證:痛連脅肋,情緒波動時加劇,脈弦。
- 食積氣阻證:脘腹痞硬,噯腐吞酸,苔厚膩,脈滑實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行氣散結為大法,根據證型配伍:
- 主方:可選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之立效散(原方佚,後世多推測為香附、烏藥、木香等疏肝理氣藥組成)。
- 加減:
- 寒甚者佐高良薑、吳茱萸以溫中散寒;
- 肝鬱甚者加柴胡、青皮疏肝解鬱;
- 食積者合用保和丸消食導滯。
- 針灸:取中脘、氣海、內關、足三里等穴,以調暢中焦氣機。
相關古籍論述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釋:「症疝者,腹中氣結,攻衝作痛」,強調其氣機鬱結之病本。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「胃腸痙攣」、「功能性消化不良」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更重視氣血辯證與整體調理。
症疝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不通則痛」之理,透過疏導氣機、調和陰陽,以期「氣行則痛止」。臨床需細察病因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