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整體觀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整體觀念探微

中醫整體觀念乃貫穿中醫理論體系之核心思想,其將人體視為有機統一之整體,並強調人與自然環境之密切聯繫。此觀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之哲學思想,深刻影響中醫對生理病理之認知與臨床診療實踐。

一、人體整體性之三層內涵 (一)結構相聯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通過經絡系統相互聯屬,形成「藏象體系」。如《靈樞·本臟》云:「五臟者,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;六腑者,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。」臟腑間存在表裡配合關係,如心與小腸相表裡,通過經絡相互影響。

(二)功能協調 氣血津液之運行構成人體功能網絡,《素問·調經論》指出:「五臟之道,皆出於經隧,以行血氣。」五臟功能依五行生剋維持動態平衡,如心火下濟腎水,腎水上滋心火,形成「心腎相交」之生理狀態。

(三)病理相關 局部病變可影響整體,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。」臟腑間存在乘侮傳變規律,臨床可見肝氣犯胃致脘痛、怒傷肝引發心悸等症候群。

二、天人相應之具體體現 (一)四時調攝 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詳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養生法則。人體陽氣隨季節消長,脈象呈現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變化,此為「四時平脈」之生理現象。

(二)地理影響 《醫學源流論》指出:「西北之人,陽氣易降;東南之人,陰氣易升。」北方多燥寒證,南方多濕熱病,故用藥須考慮地域特點,如嶺南醫家善用化濕之品。

(三)晝夜節律 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》提出疾病「旦慧晝安夕加夜甚」之規律。現代研究證明,人體激素分泌、經絡氣血流注確存在晝夜節律,與子午流注學說相吻合。

三、整體辨證之特色診法 (一)司外揣內 通過望聞問切蒐集外在徵象,推斷內在病機。如舌診中,舌尖候心、舌邊候肝,全舌分布對應五臟;脈診之「寸關尺」分候不同臟腑。

(二)辨證求因 重視症狀間有機聯繫,如眩暈伴耳鳴腰酸屬肝腎陰虛,兼見煩躁易怒則為肝陽上亢。此與西醫「頭痛醫頭」之局部觀念形成鮮明對比。

(三)治調並重 治療強調「調和致中」,如《傷寒論》桂枝湯既解肌表又和營衛,體現「汗法」中包含整體調節思想。針灸選穴講究「遠道取穴」,上病下取、左病右治。

此整體觀念自《內經》奠基,經歷代醫家發展,形成完整理論體系,成為中區別於其他醫學體系之本質特徵,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,展現其強大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