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疹後肺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疹後肺癰
病證名,指麻疹熱毒未盡,餘邪蘊滯於肺,導致氣血瘀阻,熱壅血瘀,腐化成膿,繼發肺癰之證。此病見於麻疹後期,因疹毒熾盛或正氣虛弱,邪毒內陷於肺,灼傷肺絡,化熱釀膿而成。
臨床表現:
患者於麻疹病後,咳嗽持續不癒,咳引胸脅疼痛,痰液黏稠或夾雜膿血,甚則吐出如米粥狀膿痰,伴隨發熱、胸悶氣促、口乾咽燥等症。舌質多紅或絳,苔黃膩,脈象滑數或洪大。
病機分析:
肺為嬌臟,麻疹屬陽熱之邪,若疹出未透或餘毒未清,熱毒內蘊於肺,灼傷肺絡,則氣血凝滯,熱壅血瘀,腐敗成膿,發為肺癰。此病關鍵在於「熱毒壅肺,血肉腐敗」,屬中醫「肺癰」範疇,然其病因特異,與麻疹病程密切相關。
治療原則:
以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為主,兼顧宣肺透邪。
代表方劑:
-
寧肺桔梗湯(出自《治疹全書》)
- 組成:桔梗、貝母、當歸、瓜蔞仁、枳殼、薏苡仁、桑白皮、防己、甘草節、黃耆、杏仁、百合等。
- 功用:宣肺豁痰、泄熱排膿,兼益氣托毒,適用於疹後肺癰膿成未潰之證。
-
千金葦莖湯(輔助加減)
- 若熱毒熾盛,可合併黃連解毒湯以加強清熱;瘀阻明顯者,加桃仁、紅花以活血散結;陰傷者酌加沙參、麥冬養陰潤肺。
補充說明:
古代醫家強調,疹後肺癰需與一般肺癰鑑別,其病機特點在於「疹毒遺留」,故治療時須兼顧透疹餘邪,避免單純清熱而忽略透解伏毒。此外,若正氣虛弱,膿液排泄不暢,可佐以黃耆、白朮等扶正托毒之品,促進膿液消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