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疹後失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疹後失音
病證名,首載於《治疹全書》,又稱「疰瘂」。此症指麻疹消退後出現聲音嘶啞或失音之證候,屬麻疹餘毒未清,熱邪蘊滯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麻疹為外感時疫熱毒,其性先犯肺衛。若疹發不暢,或餘毒未透,熱邪壅滯於肺,灼傷肺津,導致肺竅閉塞;又或熱毒上攻咽喉,耗傷陰液,使聲門失養,故而失音。《瘍醫大全》謂「疹毒歸肺,金受火刑」,即指此類病機。肺為聲音之門戶,熱毒鬱閉,肺氣不宣,故見語聲不出。
臨床表現
疹後失音多見於麻疹消退期,患者除失音外,常伴咽喉乾燥、輕微咳嗽,或痰黏難咯,舌質紅、苔薄黃,脈細數。嚴重者可見氣促胸悶,此乃熱毒深伏之象。
治法
以清熱解毒、宣肺開音為主,兼顧滋陰潤喉。《治疹全書》主方為兒茶散,其組方以兒茶清熱生津,配伍薄荷、牛蒡子等疏風透邪,貝母潤肺化痰,共奏解毒利咽之效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芩、連翹以清肺瀉火;陰傷明顯者,佐玄參、麥冬養陰潤燥。
辨證延伸
此證與「風熱失音」「肺燥失音」有別:風熱失音多見於外感初期,伴表證;肺燥失音則無疹病史,屬津虧絡澀。疹後失音特異性在於「毒邪滯絡」,故治療需側重透解餘毒,避免過早滋斂而留邪。古籍《麻科活人書》提及「疹毒歸喉,聲啞如嘎」,亦強調清解殘毒為關鍵。
以上內容基於中醫經典理論及疹病專著,闡述疹後失音之核心病機與辨治框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