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疹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疹筋(亦稱「狐筋」)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奇病論》,其臨床特徵為腹部絞痛、雙臂筋脈拘急攣縮,並伴隨脈象數疾。據經典記載,患者尺脈數甚(尺部脈搏跳動過速),且筋脈僵硬顯露,此乃「疹筋」之典型表現。若兼見面部或體表顯現青黑或蒼白之色,則提示病情深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疹筋多因 肝陰不足血虛風動 所致。肝主筋,陰血虧虛則筋脈失養,加之風邪內擾,導致筋脈拘急;腹急痛則與 寒凝氣滯肝氣橫逆犯胃 相關。而脈數為內熱或陰虛生風之象,尺脈候腎,數甚更暗示 腎陰虧虛 ,水不涵木,加重肝風內動。

辨證要點

  1. 主證:腹部拘急疼痛、上肢筋脈抽搐或緊繃。
  2. 脈象:尺脈數而弦緊,或浮數有力。
  3. 兼證:若面色白為氣血兩虛,色黑則屬腎虛或瘀血內阻,病勢更劇。

治療方向

中醫治療以 柔肝息風養血舒筋 為主,方選 芍藥甘草湯 加減(酸甘化陰,緩急止痛),或 天麻鉤藤飲 平肝潛陽;若腎陰不足,可合 六味地黃丸 滋補下焦。針灸常取 太衝陽陵泉 疏肝解痙,配 足三里 調理中焦氣機。

古籍考據
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此證,而《甲乙經》作「狐筋」,後世註解多傾向「疹筋」為正,但二者皆指筋脈病變。「狐」字或寓病情如狐之隱現不定,與風邪善行數變之性相合。

此證與現代醫學所述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電解質失衡 所致抽搐部分吻合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氣血陰陽失衡,從內風論治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