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檔內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襠內出
襠內出為中醫骨傷科病名,屬髖關節脫位之一種,指髖關節向前脫位之證候。此症首載於唐代藺道人所著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,為古代醫家對髖關節前脫位之具體描述。其病機多因外力作用,如跌撲、墜墮或扭挫,導致胯骨(髖臼)與股骨頭之正常對合關係失常,股骨頭脫離髖臼而向前移位,形成「出窠」之態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襠內出之發生與筋傷骨錯密切相關。《正體類要》有云:「若跌撲閃挫,骨縫開錯,氣血凝滯,為腫為痛。」髖關節為人體大關節之一,需賴筋絡束縛、氣血濡養以維持穩定。若外力驟加,筋絡受損,骨節失其約束,則易致脫位。此症常見於青壯年,因活動量較大,易受外傷所致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患側下肢屈曲、外展及外旋畸形,髖部腫脹疼痛,活動受限,甚則無法負重。因股骨頭向前移位,或可於腹股溝處觸及異位之骨端,患肢較健側略長。此與「胯骨出」(髖關節後脫位)之患肢短縮、內收內旋畸形有別,需詳加鑑別。
治療原則
中醫以手法復位為首要治法,強調「欲合先離,離而復合」之整復技巧。唐代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記載「腳大腿根出臼」之復位法,需令患者仰臥,醫者牽引患肢,配合屈髖屈膝、內收內旋等動作,使股骨頭歸納原位。復位後需固定患肢,以利筋絡修復,並輔以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之方藥,如復元活血湯或七厘散加減,以調暢氣血,促進恢復。
相關名詞辨析
襠內出與「胯骨出」同屬髖關節脫位,然脫位方向有異。胯骨出多指後脫位,患肢呈內收內旋狀;襠內出則為前脫位,患肢外展外旋。二者治法雖皆以手法為主,然復位方向及技巧各異,需辨證施術。
此症之記載,體現中醫對骨關節損傷之細緻觀察與豐富經驗,結合手法與藥物,展現整體調治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